午二、他圓滿(分三科) 未一、徵
【云何他圓滿?】
就是另一方面對於你有幫助得聖道,這一方面的圓滿,這一方面。
這是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列。
未二、列
【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
「謂諸佛出世」,這個「他」原來指誰說呢?指佛說的,佛出現世間而能夠「說正法教」,演說正法來教誨我們這樣依教奉行。「法教」還「久住」,還「法住隨轉,他所哀愍」有這幾樣,這就是他圓滿了。
這是列出來。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解釋這個諸佛出世。分兩科,第一科徵。
未三、釋(分五科) 申一、諸佛出世(分二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諸佛出世?】
「云何名為諸佛出世」呢?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先解釋明出世的相貌。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明出世相
【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
「謂如有一」,就是譬如有一個人,「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就是這個人發了無上菩提心了,「普於一切諸有情類」,不管是同我有良好關係的人、同我是個怨敵的人、同我關係沒有什麼好不好的人,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我都發「起善利益增上意樂」,我都願意用好的事情來利益他。「增上意樂」就是強大的意願,有強大力量的意願,這個「增上」就是力量強大,「意樂」就是意願有這樣的願望;有這樣強大的願望要利益一切眾生沒有怨親的分別,這是發無上菩提心了。「修習多千難行苦行」,這是行菩薩道,他能修習「多千」、很多很多不容易做的事情很苦惱的事情,只要是利益眾生他都能做。
「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經過三大阿僧企耶,「阿僧企耶」翻個「無數」,這「無數」是一百二十個大數裡邊的一個數。「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這麼長久時間內,他積集了廣大的福德資糧,積集了廣大的智慧資糧,這兩種成佛的需要的條件。「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到了三大阿僧祇劫圓滿的時候得到了「最後」,最殊勝的有道德的那個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安坐無上勝菩提座」,安坐在那個菩提樹下那個座位上,那是無上勝菩提座。
「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他把這五種蓋都消除去了,就是得了四禪八定了,得到色界四禪在色界四禪裡面修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這個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三十七道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最後成功了,得到無上菩提,得到一切種智了。「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這是佛出世了。
現在是第二科,是顯諸佛同。
戌二、顯諸佛同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
這不但是指現在釋迦佛這樣子,過去的佛、未來的佛、十方現在的諸佛都是這樣子得無上菩提的,都是由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得無上菩提的,所以叫做「出世」。
這是他圓滿的第一個諸佛出世。現在第二個呢,說正法教。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申二、說正法教(分二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呢?這第一科是問。
現在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相。辨這個正法教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正辨相(分三科) 亥一、標
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
「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就像前面說的諸佛世尊出現在世間了。「哀愍一切諸聲聞故」,對於這一些聲聞根性的人發哀愍心,發了哀愍心。那麼怎樣來救護他呢?「依四聖諦」,依這苦集滅道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宣說這真實是苦,真實是集、是滅、是道,這裡邊有無量無邊的法教很多的,宣說苦諦也是無量無邊,集滅道都是無量無邊的。
這是第一科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亥二、列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這是列出來。
亥三、結
【如是名為說正法教。】
說十二分教。
這「十二分教」,這個影印的文件小一點字的那個,這個第六行。「聞十二分教、三最勝歸依、三學三菩提,為有情淨說。」這是《顯揚聖教論》上的。在《瑜伽師地論》也有解釋,看這就念一遍。
《顯揚聖教論》卷六第七頁:
《論曰: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聖教。契經者:謂諸經中,佛薄伽梵,於種種時處,依種種所化有情,調伏行差別,或說蘊所攝法、界所攝法、處所攝法,或說緣起所攝法,或說食所攝法、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或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覺證淨等所攝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契經。應頌者: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於最後,以頌重顯,及諸經中不了義說,是為應頌。記別者: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及諸經中顯了義說,是為記別。諷頌者:謂諸經中,非是長行直說,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說,或三四五六句等說,是為諷頌。自說者: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是為自說。因緣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及諸所有毗柰耶,攝有因緣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因緣。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白,是為譬喻。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是為本事。本生者:謂諸經中,宣說如來我過去世處種種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方廣者: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希法者: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勤策男、勤策女、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功德,及餘最勝殊勝特、驚異甚深之法,是為希法。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素怛纜等三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為素怛纜藏。此中所說因緣,是為毗柰耶藏。此中所說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三最勝歸依者,謂佛法僧三種歸趣。三學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為有情淨說者,為令有情得清淨故,次第宣說是三種法,謂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謂聞及歸依。方便者:謂三學。果者:謂三菩提。》
「論曰:聞十二分教者,謂聞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聖教」,這個聖教有這麼十二種差別。怎麼叫做「契經」呢?這裡解釋「謂諸經中」,「佛、薄伽梵」,「薄伽梵」就是翻作世尊的意思,梵語叫薄伽梵。「於種種時處」種種時、種種處。「依種種所化」的「有情」,所化的眾生各式各樣的根性不同。「調伏行差別」調伏他的心,那個「行」就是心;這個心老是在動叫做「行」。凡夫的心行就是貪瞋痴,這個貪瞋痴不清淨所以要調伏它令他清淨,這是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那麼什麼樣的差別呢?「或說蘊所攝法」,就是說色受想行識,從色受想行識上來表示佛法。「界所攝法」就是十八界所攝法。「處所攝法」就是十二處。「或說緣起所攝法」就是十二緣起。「或說食所攝法」,有斷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食所攝法,從這上表示佛法。「諦所攝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所攝法。「或說聲聞、獨覺、如來所攝法」說這是聲聞乘的法、這是獨覺乘的法、這是屬於佛的,成佛的事情的法。「或說」是「念住」、四念住,「正斷」、四正勤,「神足」是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支」「所攝法」。「或說不淨息念」,或說不淨觀、這個「息念」就是這個持息念、就是數息觀。這個「學證淨等所攝法」,「學證淨」就是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這些法。「如來說是語已,諸結集者」,佛滅度以後這個結集者,「歡喜敬受,為令聖教得久住故,以諸美妙」的「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結集、次第安置,以能綴緝引諸義利、引諸梵行,種種善義」,「故名」叫作「契經」;這個解釋這個「契經」解釋得很具體的。
「應頌」怎麼講呢?「謂諸經中或於中間」,或是經的中間,或於經的最後,「以頌重顯」,就把前面文,長行文說的道理,再用這頌的這種形式再重新的說一遍,叫「重頌」。「及諸經中,不了義說」,這個用頌說法;這個說得還不明白那叫「不了義」,「是為應頌」。「記別」怎麼講呢?「謂諸經中,記諸弟子命終之後,生處差別」,就是這位弟子死了以後到什麼地方去了,佛就說了到那兒去。「及諸經中顯了義說」,這個「頌」裡邊說的不明白,在這裡「記別」這地方把它明白的說一說,叫做「記別」,是為記別。「諷頌者:謂諸經中非長行直說」,就是一行一行的叫長行,現在這裡「然以句結成,或二句說,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說」,這叫做諷頌,這就是孤起頌了。「自說」者呢?「謂諸經中不列請者姓名」,沒有說出來請法的人的姓名。「為令正法久住故,及為聖教久住故,自然宣說」,佛自己就宣說了,不需要人請「是為」叫做「自說」。「因緣者,謂諸經中列請者姓名已而為宣說」,這叫做因緣,「及諸所有毘奈耶攝有因緣教別解脫戒經等是為因緣」,因緣就是戒法了。「譬喻者:謂諸經中有譬喻」的「說」法。「由譬喻故」「本義明白」,這個所譬喻的就是本義,因為有了譬喻後本義就容易明白,是為譬喻。「本事者,謂宣說前世諸相應事」,過去世的事情是為本事。這個「本生」是什麼呢?「謂諸經中宣說如來」,宣說佛陀「過去世處種種的生死,行菩薩行」,「是為本生」。「方廣」是什麼呢?「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諸菩薩道,令彼證得十力無障智等,是為方廣」。「希法」是什麼呢?「謂諸經中宣說諸佛及諸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功德」,佛的功德是太殊勝了是不共,其餘的功德,都是共有的,「及餘最殊勝特驚異甚深之法」,這就叫做「希法」。「論議者,謂一切摩怛履迦阿毗達磨研究解釋諸經中義,是為論議」。
「如是十二分教中具有素怛纜等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此中所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為素怛纜藏」,就是經藏。此中所說「因緣」是為「毗奈耶藏」。此中所說的「論議」是「阿毗達磨藏」,就是論藏。
「三最勝歸依者:謂佛法僧三種歸趣」。「三學者,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三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為有情淨說者,為令有情得清淨故,次第宣說是三種法,謂能持、方便、果。能持者:謂聞及歸依。方便者:謂三學」,戒定慧三學。「果者:謂三菩提」。
這是這個說正法教,這十二分教,「如是名為說正法教」。
戌二、釋得名
【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
已經成佛的「諸佛世尊」,佛是「聖」,佛的「弟子」,「一切」的「正士」,一切佛教徒,「皆乘此法而得出離」,都是學習此十二分教而得出離生死,得涅槃的。「然後為他宣說稱讚」,你已經學習佛法有成就了,然後再為眾生去宣說這樣的佛法稱讚這樣的佛法,「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201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