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心性实验的尝试

    从我开始的心性实验的尝试 狂妄的自由主人,不把所有东西外在的东西当成大他者,而把自己作为唯一的大他者。 贯彻自己的欲望,一次豪赌,要么沦为彻底的坏人,要么做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 理论猜想

    理论猜想 思路历程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离不开创伤(符号阉割),符号阉割是否只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理论,用捏造所谓的符号阉割创伤之类的借口来掩盖利己属性把利己属性合理化...

  • 学习任何事物的重要本质以及重要方法—“抽离活动”

    学习任何事物的重要本质以及重要方法—“抽离活动” 所谓抽离活动,代表着自身站在一个否定性位面,抽离于做事情本身,知识本身的积累离不开抽离运动,把事物进行抽离和否定扬弃。思考之...

  • 良性的自恋和恶性的自恋

    良性的自恋和恶性的自恋 恶性的自恋,幻想有一个外在的否定意味的大他者位面,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否定,一阶否定,否定本身作为一种享乐,空转或即使有进步意味也是消极的畏畏缩缩的,最后...

  • 如何回到小时候的愉悦状态和当下状态

    如何回到小时候的愉悦状态和当下状态 我们看到一个物品时,会把他符号化,比如看到一个黑白相间的球体,会把他看作是“足球”,我们在小时候,对物体感知时不会刻意的通过符号化来对事物...

  • 《最大的灾难》

    《最大的灾难》 我想要一位漂亮的美女! 随即变出一位极致的美女 我想要亿万富翁! 随即变出一座黄金屋 我想要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随即脑里充盈着各种知识 我想要... 可是...

  • 《美》

    《美》 美,是对死亡的逃避 黑色的瞳孔下 稚嫩的皮肤下 是一张骷髅脸 恐惧,却总是令人想陷进去 黑色的狂风怒号 从眼缝中挤出来 沙哑,像狼一般嚎叫 忽然! 在这阵阵恐惧的嚎叫...

  • 《我遇见过一片花》

    《我遇见过一片花》 人生有许多的欲望 而且许多的欲望都是无法被满足的 于是便会产生痛苦 但幸运的是 已经得到的东西,不会轻易失去 何不在下雨的马路中央栽个跟头 溅自己一身泥?...

  • 怕死

    因为怕死,所以不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怕死,所以必须从小就要吃苦,因为怕死,所以要养儿防老,因为怕死,所以拼命攒钱为以后做打算,不惜牺牲青春。怕死怕死怕死,枉费了任何的理想...

  • 牛与杜鹃花

    “你叫什么” “我是生命” “哎,我只是生命中的那颗黑痣” “那你就属于我了”

  • 黑暗的爱

    那位满脸憔悴的少女啊 面对深渊 不要怕 就如脚下的流淌着黑暗血液的花 扎根在深渊中 脸朝着光

  • 尼采主义的精神麻痹剂

    尼采主义的精神麻痹剂(仅站在社会理想层面) 过于追求尼采主义的对待苦难的态度,并不利于社会理想的追求,强调在无意义的生活中寻找到意义,就相当于在苦难中寻找一个安慰剂,然后沉浸...

  • 论痛苦

    人们失去了痛苦,就失去了与之抗争的活力,没有了活力,人们就如同朽木一般,战胜了所有痛苦,就如同杀死了自己。痛苦是必不可少的,就如同没有寒冷的黑夜,就映照不出火苗的光亮和温暖。...

  • 你我他

    他好像在一片田野上,周围有细风吹过,里面夹杂着滚烫的热气,模糊了视线,一阵眩晕感突然袭来,听不到周围任何声音,树干弯成螺旋状,云彩扭曲变形,忽上忽下,他想用手触摸什么东西,却...

  • 如何克服虚无主义

    当明白整个世界都是虚无且毫无意义的时候,却仍然选择去追求,明日无意义却还要去追求,明知注定失败却还要去追求,就是从无意义中印证自己超越性的存在。

  • 论批判

    批判的方式,本身又陷入了批判享乐模式,批判本身应意味着什么呢?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以批判获得崇高的享乐,所以大可不必处处贬抑自己,不管是贬抑自己的崇高性,还是贬抑自己的卑劣性,...

  • @天道之眼 如何定义普通人,普通到什么程度算普通人?以“普通人”自居,就可以毫无理由地不去试着理解一个东西,但不去试着理解,又怎么知道自己能否理解呢?
    我认为打着“普通人”为借口,有可能只是自己惰性的表现罢了。

    如何摆脱痛苦?欲望的终极形态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如何摆脱痛苦?欲望的终极形态 人会产生欲望,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有没有办法让人们不会感到痛苦,有的,那就是感受欲望渐渐满足过程中所带来的满...

  •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高尚的道德评判者,在看文学书时,总会不停的批判讽刺犯有罪行的人,吐槽完之后,就心满意足的草草结束了阅读。 高尚的道德评判者,恰恰是内心卑劣者,恰恰是容易犯罪...

  • 《罪与罚》读后感

    高尚的道德评判者,在看文学书时,总会不停的批判讽刺犯有罪行的人,吐槽完之后,就心满意足的草草结束了阅读。 高尚的道德评判者,恰恰是内心卑劣者,恰恰是容易犯罪者,他无法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