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见了一个和你气质相近的姑娘,一样的清冷。 是在做团队破冰游戏时,我一抬头,看见了她,我乍以为是你来了,我浑身一震,但我有迅速镇定下来,只是我颤抖的双手,支吾的言语让我明白...
![240](https://cdn2.jianshu.io/assets/default_avatar/3-9a2bcc21a5d89e21dafc73b39dc5f582.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1/w/240/h/240)
我遇见了一个和你气质相近的姑娘,一样的清冷。 是在做团队破冰游戏时,我一抬头,看见了她,我乍以为是你来了,我浑身一震,但我有迅速镇定下来,只是我颤抖的双手,支吾的言语让我明白...
晚上舍友在和女友聊天,我忽的有点恐惧,如果将来她也要这样天天聊天,我会怎么样呢?会烦躁的吧?以前只觉得女朋友什么的太棒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抱怨说女朋友剥夺了他们的时间?我当时只觉得他们这是矫情,但现在仔细想想,我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其次才是什么社会的我。所以谈恋爱中的人们究竟在谈什么呢?当人们在谈恋爱时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对于我而言,女朋友究竟是个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现在这样有什么不好呢?自由的我,不用考虑什么,没有人打扰的我,不用停下来做什么,孤独的我,不用什么关怀。
啧,独处才是最棒的啊。
人生哟。
我自己我自己
你觉得你应该矜持一些,你认为你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似是而非的试探而慌乱不跌以至于他给你什么你就做什么,他喜欢什么你就在不经意间抛出自己对他喜欢内容的感慨/理解/好奇。但是,人是为了自己的,你不必为了一个飘渺不定的未来而惊慌失措,惶惶终日。年少的你未曾经历过世间的百态,你总是自以为是的从你所认为的蛛丝马迹去推测事实,可是常常事与愿违。做好自己就行了,余生很长,如果仅凭长相便决定了余生的伴侣,那和一个单身汉抱着精致等人手办有什么区别呢?
古往今来,只有臭气相投的人才能长伴彼此,君不见古之割席断交,近之国共合作,今之宝强染绿。
且等着罢,且等着罢。
爱情关于爱情,我他妈也曾努力过啊!——许嵩
我喜欢讲,我也喜欢听你讲,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听你们讲。都讲,什么都讲。
我向来便喜欢历史,我觉着历史可以让我知道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多么辉煌多么痛苦多么传奇。可是看过了太多那些帝王将相的历史,我想,什么是历史呢?那些历史好多都是所谓的帝王将相的家族史,发家史,传奇史。那么你我他呢?我们普罗大众呢?帝王将相几十年的生活就一定比我们这些平头百姓的几十年要精彩吗?我有些烦了,我想看到我们的历史,我想听到我们的故事,我想知道我们的心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有种乎?刘备年轻时过得还不如我呢!
大家都是人,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留下自己的历史呢?所以我喜欢听老人讲(吹)故(牛)事(逼),因为以前的事情如果不是亲历者真的无法想象那种事情的发生。和平年代的人所能想象的战争不是真正的战争。
几十年的人生中,谁还不是那个谁的白马王子,谁还不是那个谁的倾城公主呢?谁没有点值得喝上一杯的故事呢?
我自己我自己
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的网文,往往都是年轻人的交锋,上一代人在面对年轻人时往往都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难道是说上一代人(我指的是30到50这一年龄段的人)都是废物不成?只有年轻人才是最最最厉害的厉害到可以吊打以前几代?这些作者在想什么呢?
我觉着可能是这样的——作者是年轻人,他们的读者也都是年轻人,或者说愿意看网文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什么是年轻人?我在这里,我将与时俱进的人、思想新潮的人、与30岁以下至18岁以上的人之间没有代沟的人称为年轻人),那么,年轻的作者为了迎合年轻的读者必然会以年轻人为主角,写年轻人的无敌,毕竟这样才爽快,才能激发年轻的读者的痛点——为什么是痛点?因为现实中的上一代人太强了,他们就是,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砥柱,现实社会中的年轻人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差不多的智商,近乎相同的学力,还比年轻人多了近十年的阅历、经历——这样堆砌起来的上一代,除非是年轻人中的绝世天才才可能抗衡一二,可是,哪个年代没有什么绝世天才?以中国为例,你就是万里挑一的天才,中国13亿人中也有和你一个水平的人就有个13万人。
扯远了。
我现在想的问题就是,年轻的作者为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迎合年轻的读者他们会将文中的年轻人写的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无人能敌,就是上一代在他们面前也不过是个废物。那么,年轻的读者会不会接受这与现实完全相反的梦幻并将其作为现实的常态从而目空一切心浮气躁?
无敌流的网文看着固然很爽,可是他会不会在暗中侵蚀?书籍固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如果你是踩在向下的电梯呢?速度是很快,你也觉着爽,可是这都改变不了这是一部向下的电梯的事实。
或许你会说,网文小说罢了,何必认真,大家就是消遣消遣图个乐子。你认真了就输了。
可是我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找死的,我怕在网文中不自觉地染上无敌流主角的无敌自信或者说是狂妄。
那你别看啊。
是的,我可以不看,但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我不看而不存在。
我把自己绕晕了,请诸君为我解惑。
(解释——迎合年轻读者怎么说:网文竞争激烈,大浪淘沙下只会选出让大部分读者爽的,长期以往必然会有一批深谙读者痛点的作者上位。不管他自己是不是主观愿意,这个网文推荐票的客观事实只能让那些明白读者痛点的作者上位。
看小说怎么可能影响心智:请您读读高中政治,当然,如果您觉着写高中政治课本的都是废物不值得看,那我只好恭喜龙傲天龙先生您了,您可以飞升了。
所以你到底在担忧什
我自己我自己
么话讲
亲爱的,你告诉我,为什么呢?为什么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呢?
是因为门槛吗?爱情的门槛不高,人人都可以有,人人都有一段对于自己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不管是单相思也好,是两情相悦也成,三人狗血也罢。对于爱情,人人都有,人人都有自己的经历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说道说道。
是因为刻骨吗?爱情是抹了蜜的毒药,甘之如饴,欲罢不能,疼彻心扉。
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表现欲吗?难得碰见一个自己有着深刻体验的话题,自然不能放过。
是因为根植于基因本能中的对于后代的强烈渴望所导致的对配偶的诉求而引起的被人称之为爱情的东西吗?是因为爱情是与人类繁衍种族的衍生物,在种族繁衍延续的本能驱使下才对于爱情的津津乐道吗?其实我是有些反感的,因为我一直以为人与动物之所以区别开来是因为说人可以克制自己的本能,当然,因人而异。可是,爱情这种东西却怎么看都像是与种族繁衍本能相关的产物。我觉着接受爱情就像是服从与自己的本能,破坏自己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我想不开。我觉着冲突。其实我这么想是不是有些流于表面了呢?过于拘泥于形式了?可是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境界水平我着实达不到。爱情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爱情关于爱情,我他妈也曾努力过啊!——许嵩
我在熬夜,熟了叫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了晚睡的日子。初中时就是10点半睡觉都会惶恐不安,觉得自己罪大恶极。到了高中之后,11点甚至是12点乃至于1点、两点睡都是常事了。
为什么熬夜呢?
是对万籁俱寂的时光的贪婪独享吗?是因为喧闹的白日让自己精疲力竭,唯有在这最深沉的黑暗中才能寻觅自己的一点时光吗?是在经历了为物质奔波劳碌的白天后在夜里享受灵魂的起舞吗?
我觉得都挺好的,夜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得以思考自己,虽然在夜晚的思考常常不能当真。不过对于难得有时间思考自己的自己来说,一些理性方向的误差是完全在感性的允许范围之内的。尽管你会常常在清晨醒来后自嘲一句“夜来非”,不可否认的是在“夜来非”时的你,很有可能是最感性的你,一切理性的,功利性的都被抛在脑后,都为那澎湃的情感让步,不过这澎湃的情感总是使自己黯然神伤以至于泪流满面罢了。挺好的,人终究不是算计一切的功利怪物,如海啸般冲毁理性堤岸的“夜来非”还是可以调节下自己算计别人却又被别人算计的满是伤痕的心。
你会“夜来非”吗?
我自己我自己
老板,来碗拌面,不要面。
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只是有些感叹。人类总是这样的脆弱不堪,疾病,寿命,爱情,天降横祸都可以瞬间击垮一个人。
不知道明天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不知道明天将会遇见什么奇怪的事情。人生,总是充满了惊喜。这句话并不总是完全应验的,人生总是充满了惊。可能才是真正的本质吧。
人生也是惊人的相似,不管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还是不同人的不同时间,总会发现一些惊人的相似。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可能是满腹牢骚无处发,也可能是强行想更新下公众号,还可能只是深夜非主流。都有可能。
我自己我自己
做问卷时所谓的客观题其实一点都不客观。你想,题是人设计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见知障,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东西往往会有一种想当然的解释,这样的见知障反应到问卷设计上时便会表现为一种不全面和不客观。不全面是因为人所知道的总是有限的,而人又常常会被自己所知道的束缚,无法提出一些真正全面的问题见解。不客观是因为问卷设计时往往是,你对某某某的看法,这里便限定了这个某某某,比如说我对这个某某某根本不知道,我能选择什么呢?选项是你开始做问卷之前就已经确定好的,也就是说,你的选择是已经被出题者预设好的,这只是要你选择一个出题者已经预设好的答案,这客观吗?
我自己我自己
小时候喜欢看书,我记得我最早的一本书是我哥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挺厚的一本卡通插图的历史普及读本。当时应该是一年级吧?我当时刚刚和父母分房睡觉,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总是有点害怕,农村的夜晚总是黑而静,虽然还没有听过什么鬼神志异,但总免不了心里发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抱着枕头穿着内裤跑到我哥的房间敲门,裕哥常常冷着脸开门把我领进去,兄弟两个共挤一床。也就是那时我看见了裕哥的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借过来翻看。
如此说来那本书到算是我的启蒙读物。当时读它的感受自然早是忘干净。但对于书本的兴趣却是开始萌发。
后来再一本书就是去智哥家里玩时发现的一本安徒生童话,初次相见时它已经破烂到没有原本该有的硬皮封面,只有半张摇摇欲坠的扉页暂且充当着封面。书前书后全是折角,书页泛着黄,只有最中间的几张才保持着原有的白色,书中还有几张在当时看上去很精美的彩漫插图页。败絮其外,金玉其中。我看到了入迷的地步。
又后来,小学给发了本“道德故事”还是什么的关于古今中外各种故事的小本子,我很喜欢,翻来覆去地看。还记得当时看完后志满意得,在操场上和人吹嘘自己如何如何看完了这本书,满脸的骄傲。当时我应该是二年级,边上一个可能是四年级的小女孩就随手指着书上的一个字问我这是什么字。吹牛皮的机关枪混进了一颗臭子,卡壳了。满脸的骄傲灰飞烟灭,我看着那个字默默离开了操场。
我翻了好久这本道德故事,然后向父母要钱买书——我已不能满足于这一点点的阅读。但父母总是控制着我的阅读,直到五年级的那个暑假,当时因为成绩不错加上很久没有去漳州的舅舅那边,在和父母舅舅商量后我就去漳州玩了一星期。也就是在那时,没有父母在身边牵制的我自作主张地把本应该带我去游乐园的小舅给拉到了超市的图书角,买了可能有十来本吧,就是那种作家已经死了一两百年的、版权过期的名著精简普及本,我依稀还记得这第一次自在购书买的应该有格列佛游记、吹牛大王历险记、柳林风声、小飞侠彼得潘、昆虫记什么的。还记得当时尚未发家的小舅骑着小电动带着娇姐、妹妹和我这个体重明显超过同龄人的小胖墩在漳州的路灯里穿行,我还记得当时小舅说,要是交警拦我们就好玩了,一辆破电动拉着四个人,还没牌没照,骑车的还是个跛脚(当时小舅脚扭伤还没好)。我笑的很开心,因为小舅是个妙人,也因为怀里抱着的一摞书。
这次之后,父母对于我买书的钳制就放下了,不过他们也不会给我钱让我去买书,顶多就是心情好了买上一本
我自己我自己
原来我所喜欢的从来便不是什么后摇里的抑郁元素。
之前觉得后摇里的抑郁元素很对胃口,不知多少次觉得自己是个废物。到现在我才发现,我所喜欢的向来便不是什么抑郁废物,我所向往的是后摇里压抑到极致,卑微进尘土后那畅快淋漓的爆发,就像一把蓄力许久待发的弓、一次后退回缩以便为了更大力量的拳击、一次竭力跳远时弯曲的腿。就像在最黑暗、最寒冷的黎明时分喷涌而出的灿烂红日。那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畅快淋漓,让我欲罢不能,像是吸毒一般。游走在深渊的边缘,凝视着深渊,试探着深渊,在即将被深渊吞噬的刹那间升华到天堂。在最极端的黑暗与最彻底的光明间游走,我找到我的意义。我就是那最黑暗最寒冷的黎明时分喷涌而出的雄雄鸿日。
我自己我自己
你要花生牛奶还是红富士?
上个星期去驾考,顺便和几个高中同学见面。回来后心情有些低落,因为我科目二挂了。便开始胡思乱想。
以前我母亲会带我出去玩,我那会儿应该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我就很高兴的以为母亲她们所谓去玩就是像我们这些快乐的小学生一样疯玩疯跑,结果那天母亲和她同学聊了一下午,我也就在那干坐着坐了一下午。回去后我闷闷地问母亲——“你们大人都是这样去玩的吗?”当时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无法理解聊天的乐趣究竟是什么,我以为玩就是捉迷藏啦、一二三木头人啦、跳格子啦什么的。大人们的“玩”就是有什么意思呢?三两个人那里坐着八卦,有什么意思呢?
可如今在我和同学快乐吹牛后的贤者时间里我忽地想到我以前所想的事情。我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承认并对聊天扯皮吹牛乐此不疲的呢?聊天为什么使人快乐呢?
是不是因为人在成长中变得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表现自己,而说又是最省力最直接最便捷的表现方式,相对于做而言,说又快又爽。从而成年人都会喜欢聊天?
我自己我自己
之前有在网上看到一个孤独等级表,表里内容有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手术之类的相应等级。咋一看似乎真的很惨,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些都应该不是一个人去做的事情。但你却一个人去做,你一个人,你很惨,所以你很孤独。
因为明天早上要驾考,所以今天便提前来龙岩,看着天色尚早,我便去电影院看了场电影,然后去了牛排自助店吃晚饭。
如此说来我应该很惨很孤独。可是作为当事人的我觉得有点小自在。在看电影时我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想看的电影而不是说出于社交关系的考虑去考虑别人的要求来修改自己的需求,我也可以选择一个左右无人的,可以让我把手舒坦扩张甚至于伸个懒腰,更是可以换着姿势歪着头——一会往左歪头一会往右歪头,瘫着看完整场电影。然后为电影里的剧情、细节所感动,所流泪。
一方面我可能确实是孤独的,但是另一方面而言,我可能又是全场观众里最不孤独的那个。
我喜欢这个感觉。一个人自在的感觉,可能在你看来这是孤独,我就是一个孤老鬼,可什么是孤独呢?
马尔克斯说孤独才是永恒,一切回忆不过是假象,一切春天都不存在,就连爱情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可是任我把他的百年孤独反反复复看上好几遍还是不能理解他的孤独究竟是什么,反倒是他的另外两本书——一个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倒有点共鸣感。
你孤独吗?是那种灶台上焖煮着的炖肉般“咕嘟咕嘟”的孤独,还是那种孑然一身“鳏寡”的孤独,亦或是那种物是人非的孤独,或者说是一腔感动无处说的孤独?
也有人说“哪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被拒绝罢了。”对此我并不认同,我认为被拒绝与变得孤独能有什么因果关系。
我自己我自己
我也不是不想抓住希望,只是当我在海面上挣扎时,我没有抓到哪怕一根稻草。当我开始沉没,我死死瞪着海面,可还是没有什么希望。没有波澜、没有生物、没有变化的海沉沉压在我的身上,我向海底沉去。我躺在海底,直视前方,只是前方一片黑暗,没有什么可以穿透深海来到我的身边。
我自己我自己
今天发展心理学上讲到青春期的问题,老师让小组探讨,结合自己经历谈青春期特点。我愣了下,面对小组成员的询问,我说,我的全部青春期就是上网。我不再说话,只是看着他们神采飞扬地谈论自己的青春高中。
胖,就没有青春,哪怕就是青春痘上天都不愿意有所给予。我沉默着选择网吧。
中午躺在床上,窗外传来学校的广播,正在播放的是《纸短情长》。
“我的故事都是关于你呀。”
关于她关于她
仔细想想自己也很好玩,明明看见别人的生活而泛酸的心情在忽然想到一个事实——“就算他们叫了我,我这兜里的百十来块钱也去不了。”心情就忽然的开朗起来。难道在我的潜意识里就真的是金钱无敌至上了么?
我自己我自己
晚上做游戏,是一个拍卖游戏,我阴差阳错地买下“一座宫殿”、“一座图书馆”和“全球旅行”。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仔细想想,宫殿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图书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全球旅行是“单于夜遁逃”。是自闭,是躲避,是逃亡。那么,为什么呢?是什么让我选择这三个,最终投射出我的内心想法?
我自己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