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停止了 没有必要重启 就停在原地 等时针滴答滴答再绕一圈 回到原点 看到不真实的开始 才看到结局

一切都停止了 没有必要重启 就停在原地 等时针滴答滴答再绕一圈 回到原点 看到不真实的开始 才看到结局
尖锐久了,对周遭一切的情绪感知力过于敏感,也许也会自伤。或许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在有挫折有面具下锐利的刀的世界里,能有一段时间保持情绪钝感而专注,也是给我们的一份慈悲。 不在...
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报以的最大真诚,同时包括对美好的敏锐感知力,以及对痛苦的清晰辨知力。想要清晰的认知这个世界、这个自己,不可以为了逃避痛苦而试图用种种方法增加自己的钝感。因为否...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最近,杨颖主演的新剧《创业时代》正在播出,但不出意料的是口碑持续扑街,收视率惨淡。 就连演技一直在线的黄轩、周一围、宋轶等也没能解救的了,剧中的人设...
全文读下来理解特别通畅。你循序渐进的从现象,一步步解释孩子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再回到现象重新带领读者正确解读孩子在家长状态变化时行为变化的原因,试图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个解释思路特别牛,也很专业。唯一的建议是 因为在理解比较专业的大脑结构的那部分一开始有些吃力,如果能在第二张配图上标出大脑各个结构位置会帮助读者理解你想传达的意思。加油,我相信很多人会从你的文章里受益的~
为什么我越难受的时候孩子越烦人?宝宝年龄在5、6岁以下的妈妈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工作了一天十分疲惫,表现的很烦躁,或者因为生病很难受,特别需要休息的时候,小宝宝反而比平时更加粘人、缠着你给...
宝宝年龄在5、6岁以下的妈妈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工作了一天十分疲惫,表现的很烦躁,或者因为生病很难受,特别需要休息的时候,小宝宝反而比平时更加粘人、缠着你给...
#点评
优点:思路清晰,写作目的明确——复盘2018年。我相信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和成果都会给作者带来很大的成长。我也是个很爱自省的人,我相信很多心智变得更成熟的时刻都是通过自省的过程开始的。我个人而言,特佩服能有勇气复盘这一年的你。我总觉得在复盘的过程中,不得不要直面自己过去失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是能做而错过的事)的经历的过程总是异常痛苦的。但是很高兴的看到你的分享里有很多积极争取的能量,我看到了一个不断丰富自己的你!
有待提高的地方:
1. 文章第一段容易让人比较困惑。作为全文引导或提纲挈领的第一段,表达清晰文章的目的或铺垫一个明确的方向很重要。但里面提到的两个关键词“时间管理”和“复盘的文字”让我初读觉得不能放在一起理解,我看完了全文再回去看这段引用的关于时间管理的话也觉得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讲到“时间管理”你该提到如何细化规划时间做成事情的,但是全文主要还是列出你这一年重要活动和感想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要么引用时间管理的话在这里不太合适,要么你试试在引用的话后面多解释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为什么你认为这恰好是“复盘的文字”。
2. 段落和段落之间表达没有很好的衔接上。在我看来,一、二、三段落的表达有点跳跃,我看了好几遍,再看了下文,才理解了你为什么这么安排。我觉得导致读者阅读时理解你的表达用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你有时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没有用完整的句子格式写。比如第三段你写“值得纪念的?需要反思的?”我个人觉得有点突然,如果写成类似“这一年里需要反思的?....”加上主语或其他句子的主要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会让读者读起来更舒服~同时,段落之间再加一些过渡句会更好一些。
3. 既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列出你的一系列活动和感想,那么在每个事件前加一个小的标记比如“-”或数字序号会让你的文章结构更清晰明了~
回顾我的2018“时间管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修炼一辈子的必修课,而且永远没有毕业的那一天”,这是宁向东老师的授课时让我感触很深刻的话。这也是2017复盘的文字! 2018剩下最后1...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而波德莱尔不如一碗家乡的馄饨。”——木心 一个月前在学校SLC里刷微信公众号文章看到这句话时内心为之一振,远离家乡的隐隐的酸楚,和一个人在面对冷暖自知...
我说的分句什么的写反了,是多把逗号换成句号。😂
定窑之美鉴别方略 五代定色白坚质,及宋,色白似糯,透光,声清远,作画端正,势有所指,瓶型器有开片唯存于花上,此大师之手笔,底有露釉题字者足珍贵,亦有酱定,紫定,红定等,以色正纯,...
先写这篇文章的特点是 语言很特别(可能是因为有点文言文的感觉),让我觉得有点“古意”,能从这种表达里间接体会到瓷器的意韵。同时能感受到信息内容还是很专业的,算是艺术鉴赏类的吧。
但是作为业余的读者,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是很懵的。直到上百科查了关于定窑的基本背景资料后我才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好吧,我也很久没有读文言文了)。所以我在想,作为作者的话,可以想一下你写的这些文章针对的读者人群是谁?是业余的?是专业的?是给自己的读书总结?如果包括业余读者的话,建议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话题下 尽量先介绍一下这个主题的基本背景信息,实在来不及写的话我觉得给个好的背景信息链接也行~同时,即使我查了一些背景信息,但到最后也没能通过读你的文章理解你提到的“酱定,...”之类等等专业术语,所以如果考虑到非专业的读者的话,可以加上一些注释哦。
另外一个让我读的时候有些障碍的是 我也是花时间揣摩了出来原来后面几段文字是分别描述配图的瓷器的。如果能在描述第一个瓷器之前写一个小标题或者加一个过渡段落,写明下面是要具体分析个例,会帮助读者理解你的表达。
还有一个可以改进的也是标点符号的问题。试试看多分句,把一些句号换成逗号会好些。
最后一个细节是文章里引用的一个诗句,我查了一下只查到了“定州花瓷琢红玉”,和文章里的有出入,所以建议再确认一下原句。
定窑之美鉴别方略 五代定色白坚质,及宋,色白似糯,透光,声清远,作画端正,势有所指,瓶型器有开片唯存于花上,此大师之手笔,底有露釉题字者足珍贵,亦有酱定,紫定,红定等,以色正纯,...
这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很好,叙事清晰,读完了我很受文章主题的感染。
在读的过程里,我也有遇到几个可能因为语言衔接不够好而产生的疑惑的点,直到慢慢读下去才明白了那些疑惑。具体来说,第三四五段开头用的结构是“第N个是谁谁谁”,我读第三段时一上来其实没反应过来(我是唯一一个有这个感觉的人吗?),那个时候没有很快明白为什么突然介绍这些出场的人,和上文又有什么关系(我隐隐知道是视频里出现的人,但就是这样的表达还不够清晰吧)。如果能在第三段更直接的指出“这段视频里,男子遇到的第一个愿意和他产生‘微笑联结’的人是......”可能会更好一些。
对了,第二段里的“连接”可能换成“联结”(可以再查查字典)更好些。
叙事部分描述的比较清晰了,就是这几段里每段都只有一个句号,其余都是逗号。这样的话作为读者读起来很累,没有看到很明显的分句。试试看把几个逗号换成句号吧,这样叙事逻辑会更清晰,读者也不必一口气读完一段话。
总体来说真的很不错了,读完我能理解到作者要传达的内容,甚至作者想要分享的那种正能量也传递给我了。也给你一个微笑😊
微笑是最美的语言微笑是最美的语音,它可以让陌生的两个人瞬间产生温暖的连接。 前几天看了一个温暖的视频,讲的是一个男子用微笑在大街上和几个陌生人产生连接的故事。 第一个是一个中年大叔,他行色匆...
又经过了二个多月的时间,一切都是这样来得太快,又到你妈我去受训的时候了,很高兴的是,宝贝你进步了,其实一直很想脱离这种以成绩为模式来论英雄的方式,但最终,不得不承认,这样残酷...
在开始想写读后感的时候,特意翻了翻书的目录,想着怎样才能规规矩矩地把整本书的内容逻辑清晰地理出来给大家看。转念我就放弃了。理由是,前些天我在发布完电影《无名之辈》的观后感之后...
这是作为妈妈的语气给自己孩子的一段文字。我能感觉到里面的语重心长和作为家长的自我反思以及对未来改变的期望。作为家长,能在陪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良性的自我反思的成长意识很重要也很珍贵。先给这份心思一个大写的赞。
这段文字背后我更看重的是您的思路。你讲到“家庭教育...一切的根源都是家长”,后面又说孩子做作业的问题根源在于“家里随意”。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的话,我很想知道您真的有仔细想过里面的道理吗?如果有,可以具体写出来哦。比如,具体家庭是怎么影响孩子的行为的呢?家庭随意的氛围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如果相比较介意孩子的这些问题,您更愿意他们在轻松一些的氛围里长大,那您的顾虑又是什么呢?有双全的办法吗?
再下面一段就有一个和这两段逻辑矛盾的一个地方了,就是第一句你提到“写字是孩子的问题的根源之二”。很好奇之前您明明说家长是根源,但现在好像有归因到孩子身上了,所以不明白是表达的疏忽还是您潜意识里还是有些责怪孩子本身的(包括您上一段讲家庭氛围轻松那一段,一上来也是先指出孩子的种种问题,也让我有这种感觉)。
可能我作为没有生育经验的人说这些话有些苛刻,但是希望也可以作为旁观者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不专业,多多包涵。
呈宝,我想跟你说----写在期中家长会后 2018.11.28又经过了二个多月的时间,一切都是这样来得太快,又到你妈我去受训的时候了,很高兴的是,宝贝你进步了,其实一直很想脱离这种以成绩为模式来论英雄的方式,但最终,不得不承认,这其实也...
这篇文章简单清晰,主题明确。唯一的问题是在安排段落上的逻辑顺序有些跳跃。
第四段具体描述时间管理方法里自我梳理过程,第五段想要类比整理物品时和这个方法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下面两段落又回去讲时间管理,第八段又类比到房间的整理。
虽然初读第一第二遍时觉得文章读下来很顺畅,但是细读后能感觉到最好把第五段放到第八段一起,而不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
这真的重要吗?终于简单学完了一个时间管理的课程,写篇学习心得算作小结吧。 翻翻十几页的笔记,一条条看来,回顾两个多月的学习历程,最终浓缩为一个提问,对自我的提问:“这,真的,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