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很多年质量管理,可能是不去学习和思考的缘故,停下来,会有很多疑问。今天,自己给自己做个解答,纯属自说自话,听者有风险,请谨慎。
质量管理究竟是什么,它产生产品吗?
企业追求的不是提升绩效,收获效益吗?
为什么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公司都要做?卓越绩效模式似乎也与质量关系密切(不是质量奖的评判标准么)?
我理解的,绩效就是一个公司的体质和品质。是外界看待企业的考试成绩。
质量管理的产品,就是向客户展示组织体质的健康状况。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就是识别管理过程,协调推动纠正,创新,增强体质和品质。
质量管理体系是管理吗?是企业的什么角度?
组织的每个部门员工,每个流程,都具有多方面共性的能力,可以去挖掘其中任意一个对组织有用的能力,用来提升组织绩效。
而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个从“产品质量”角度切入的,企图通过“工作质量”的符合或提升,来保持绩效稳定或提升绩效。由于组织的工作相对复杂,岗位过程职能交叉,质量管理体系是从整体去做了梳理把握管理,保证可控和效率。
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从质量角度,重新建立了一个“组织机构”,但与“行政组织结构”,两者无法各负其责,质量管理活动在两个机构的夹缝中求生存,变形。
这是人性的问题,普通岗位去承担两个角色,既要行政服从,又要应对质量要求,是难以转换的,而领导岗位还是想做领导的。当然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落地的体现。好比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双向影响。也是最高管理者管理失败的直接体现。制衡是要提升效率的,不是阻碍。
质量体系保持绩效的具体方法,是识别和研究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岗位,确保输入输出可控,统一性,防止随意和失控。并通过过程的闭环和持续改进,试图推进创新。
但这其实很难,管理的创新可能是飞跃的,但一个质量管理部门来做管理创新,或者推动其他部门去做,有没有觉得质量人想给所有人当领导的感觉,不是么?
而技术的创新,从产品角度,容易识别立项,但是你很难参与,被说外行。奖惩好不好用,也不好说,关键看一把手舍不舍得力度推一把。
简单把体系建了,坚持检查维护,问题不大。要真想持续改进,难。
要从管理要效益,质量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角度的切入。要从管理要效益,如果高层把质量管理的层次放到检验的层次,和考核的层面,还真就离管理提效太远了。
还有一个卓越绩效模式,它之所以是申报质量奖的一个评价标准,是因为“绩效”两字。或者说其实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样,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提升,最终都能达成绩效,就看决心,深度,力度。
而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绩效”的“优秀模样”,一个组织管理经营能力的肌肉强度,体格和品质的过硬的梯度而已。如果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提升了组织的绩效,那卓越绩效模式是一个评价表,可以去做个打分了。
卓越绩效模式超越了狭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概念,关注经营管理系统的质量,关注组织全面的经营绩效和长期成功。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
因此,站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卓越绩效模式可以看作评价体系运行效果的高标杆,可以看作,各过程和岗位在管理技术多个方面创新的思路和工具。
如果单从卓越绩效模式去切入,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卓越模式实施过程的一个工具或企业的一个基础,去提升组织的绩效。又会如何呢?它的管理对象不再是“过程”,而是从高层开始启动的管理效率。
虽然过程管理本身就是提升效率的方法,但卓越模式直接对象是“管理效率”,“过程方法”是一种思想,在卓越模式的各种工具中都有体现。
它的负责人应该是企业总经理层次及以上,而不是质量经理。
如果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推动得好,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得也不会差吧。
总之,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模式,与其他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工具一样,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提升关键质量特性和企业绩效,总结从来的系统性的管理工具。
工具本身不会自己用。但是每个工具都可以发光,每个工具都需要借用其他工具来更有效使用。关键是搞清楚,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企业要去向哪里?
(父母那辈经历了合作社,大锅饭,任何伟大美好的设想,都不会因为动机的善良而增加效果。一帮唱着凤阳花鼓的农民,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另外一条路。而今天,农民提升收入,有饭吃,又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
别对工具报太大希望,不要忘了总目标,提升长远绩效,然后在坚持贯彻一种方法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做法,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