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尹建莉所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提到了,如何“纵容”孩子玩游戏,又最终让孩子自觉地少玩游戏,整个过程中,没有强迫,指令,有诚意,有耐心。
首先,她对孩子玩游戏的动机完全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像李跃儿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提出的,你是要做孩子的天使还是孩子的上帝,思路决定了问题的出路。
尹建莉的看法是: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既然电脑游戏能让孩子们那么着迷上瘾,其中一定包含着巨大的乐趣。孩子总应该玩点什么,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在她的每个成长阶段获得那个阶段应有的快乐。因为现在的孩子们缺少玩伴,在玩耍方面太单调贫乏,如果没有一件有趣的事让他去做,那他多半是要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了。我宁可让圆圆在游戏中浪费时间,也不愿她经常呆在电视机前。”
她甚至提到,女儿玩电脑游戏是在她的怂恿下开始的。因为她敏锐地感觉到女儿的矛盾,一方面有同学在玩,一方面又听到老师、其他家长对游戏的批评。让女儿玩游戏也会和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
与其让孩子压抑把游戏当做洪水猛兽,不如让孩子尝试。
其次,对游戏和自己孩子的了解,从而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尹建莉让孩子玩游戏,不担心孩子会对游戏上瘾来源于她对游戏的认识和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她认为:
"电脑游戏也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和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
事实上,电脑游戏已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电脑游戏的问题上,家长已基本上不需要决策了。大势所趋,挡是挡不住的。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成长两不耽误?"
再次,真正决定让孩子玩,要耐心,相信孩子,接受孩子暂时的痴迷。
她提到孩子在开始痴迷游戏时,和其他孩子一样,饭凉了也拖着不吃。她的定力让我佩服。以下是她的描述:
“她这些表现让我也着急,说过几次,但发现没用后,我告诉她应该安排好时间,把该做的事做了,以后就不再说了。有几次她过来吃饭,我们已吃完,饭桌也收拾了,告诉她剩饭在厨房,想吃自己热去吧。说这话时和颜悦色,毫无责怪的意思。
心里越着急越不能拉下脸来教训她,越要和她站在一边,绝不站到她的对立面。我经常用愉快的口气问她一些关于游戏的事,真诚地分享她玩游戏的快乐;过圣诞节还送她新的游戏盘。我知道干涉只能激化她玩游戏的无度,她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所以我有足够的耐心让她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
.......
我始终没和她形成冲突,有时会和她心平气和地谈一下这件事,提出我的希望。
........
但我坚信,孩子应该玩;坚信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学习和玩哪个轻哪个重,只要我不胡乱干涉,不唠叨,她一定会慢慢调整自己。况且,又不是马上要高考,她成绩高一些低一些有什么了不得呢。只要不让游戏和学习冲突,不败坏她学习的胃口,我相信她在该学习的时候一定懂得用心去学。
圆圆一年多玩下来,对游戏兴趣依旧,但逐渐学会了自我掌控,把该做的事都做了,而且效率高了——我认为,这是她游戏中真正的收获,比单单考出好成绩还重要。
最后,阶段性地给孩子善意提醒,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进入高中前的假期,尹建莉的孩子因为玩游戏,没有完成假期初期的计划。她并没有板起脸训斥孩子。而是和孩子回顾假期的安排,帮助孩子分析。我欣赏的是,她一直都处在平等的角度,协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命令孩子按她说的去做。
“”只是到假期结束时,我和她谈了一次话,回顾了一下假期初期的计划,问她是不是感觉玩游戏太浪费时间了,会把一个人的计划完全破坏掉。我又和她分析,时间就那么多,做了这事就不能做那事。而接下来的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好这三年,这其实也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条件去玩。
圆圆一个假期下来,发现没按计划做事,心里也很失落,再说游戏瘾也解了不少,她这时就能理解家长的话,不和我顶牛。说上高中肯定学习特别忙,就要少玩。她确实说到做到,高中期间她又玩了几次,我们什么也没说。到高二时,她又把所有的游戏盘装进箱子里,说高考完了再玩吧。此后两年再没动一下游戏。”
02
尹建莉在书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一是家长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态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不要让孩子在玩的时候有内疚感和负罪感,不要让你的态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逆反情绪只能强化他玩的欲望。
二是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任何放纵都与内心空虚及道德堕落有关。网络游戏只有在精神空虚的孩子那里,才变成鸦片。
三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绝大多数网络成瘾的孩子,他们家长的共同特点就是经常去“管”孩子,对孩子不断提出限制性要求。
四是在具体言行中多运用逆向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来运用。这算是一个小技巧。
这些思路可以用在孩子其他习惯的改正上,往往孩子的习惯改正不了,都是因为父母太过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孩子。
太过相信自己,所有的都自己包办,没有赋予孩子责任感;
不相信孩子,让孩子马上就要做好,不给孩子慢慢适应调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