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负实效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工作面临着诸多负担,严重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落实基层减负要求,已然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关键之举。
落实基层减负要求,破除形式主义藩篱。形式主义作为基层减负的“拦路虎”,长期困扰着基层工作。党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出实招、用硬招,使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重复督导检查等沉疴旧疾得到显著改善。但形式主义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为基层减负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要想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坚持精准施治、靶向纠治,紧盯老问题、严防新动向。从根源上来说,形式主义的产生源于部分干部政绩观错位。因此,纠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首要任务是匡正政绩观。强化干部思想教育,树立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引导干部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求实效之中。
精简优化绩效考核指标,让考核回归本真。绩效考核本应是推动工作落实、提升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的绩效考核指标存在过多、过细、过于形式化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也偏离了考核的初衷。精简优化绩效考核指标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大幅减少考核事项,去除那些不必要、不切实际的考核内容。全面取消台账验收、重复汇报等形式主义做法,以群众满意度和问题解决率作为主要参考指标。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材料准备和汇报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际工作,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突出考核重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工作特点,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指标,避免“一刀切”。注重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 作用。
激励担当作为,激发基层干部活力。为基层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提振他们的精神状态,持续释放为民服务的活力和动力。这就需要把松绑解压与关怀赋能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关心关爱基层干部。优化干部考核激励和选拔任用机制,为基层干部广开成长成才之门,拓宽施展才华的空间。对于那些具备真才实学、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要为他们搭台铺路,让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基层干部的“先行先试”“敢闯敢干”撑腰打气。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心谋事、放心干事,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
基层减负工作任重道远,落实基层减负要求、精简优化绩效考核指标、激励担当作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基层减负工作,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从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