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的梳理让我明晰了一些想法——比如,什么样的工作场最有利于自己的能力和优势的发挥。于是,一番思索和剖析之后,我发觉自己更适合的工作方式偏向于较为独立的单兵作战。如今,我在进行第三次的梳理期,就不免要把之前得出的各种判断重新拎出来,进行再次反思和辨析,并一遍遍地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背后的核心机制是什么呢?
在我这样不断梳理和反思的过程中,几次重要的合作经历浮现了出来,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高效工作方式的可能,也许我在擅长的单兵作战之外,还有一些疏漏的能力存在,那到底是什么“障眼物”让我产生了前次的判断呢?并且在这样分析之下,到底进行怎样的自我调整以及内外匹配,才能实现能力发挥的最大化?
于是,我首先想到是一次极其绝妙的合作。
那是一次课程交接仪式。在学期开启之前,我就把它放到了工作计划里。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相应课程,也是第一次围绕其进行交接仪式的策划和执行,所以就不免在整个进行过程中,向人请教、与人对话及调整方案,以及具体方案落地期的相互协作。
首先,在仪式主题的确认期,我先是根据自己对课程核心的理解,进行主题的预设拟定,并把相应的方案拿到最熟悉课程背后逻辑的大前辈那里,进行观点阐述以及互动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前辈的纠偏,以及结合前辈指导意见的反复思考,不断修改自己对课程背后逻辑的认知,并最终确认仪式的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确认后,就进入了框架构想期。围绕着核心主题(也就是整个交接仪式的大方向),我开始进行资料复盘,从完整性、清晰化、内涵彰显、艺术化以及展示预设形式等的多个层面进行资料选取以及组合,最终形成初步的策划案。为了确认策划案是否可以最高效、最完美地传达出核心主题,我拿着初步方案的精修稿与总负责的前辈沟通。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前辈引导我在核心主题无误的情况下,进行详略取舍,以保证其中的各个环节的内容都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核心主题。在这次对谈中,我确认了方案落定的限制期,并与活动执行中的密切合作老师进行时间限定期的沟通与敲定。在一切无误后,进入了下一轮的重整和反复修定。于是,我开始在脑海里一遍遍地预想,进行策划案地不断优化,直到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达到无可修改的地步,再次拿着方案找总负责的前辈进行请教,这一次的意见是——时长需要继续控制。
拿到新的意见之后,我再次进行了思索以及反复预演,并最终敲定了方案,并把和我紧密合作同伴的内容梳理出来,并给出了各个板块时间限制参考意见。在约定好的限制期前,与他进行执行前的协商,以进行合作模块对接和磨合。我们根据所拥有的执行时间,学生的个性化学情,班级现有的整体呈现力和可以挑战并具有一定成功概率的原创能力为点进行音乐层面的敲定。我的这位音乐领域的合作者,是一个专业能力过硬且原创力爆棚的人,与他交谈,即被音乐本身吸引过去,也会被他的专业态度所打动,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的敏感度。所以,和他合作的体验非常美妙——你只用划分好板块并说清楚,并且与他确认好他需要的辅助,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和沟通,其余的就可以交给他创造。那段为了这场仪式准备的日子,因为这样专业过硬且充满热爱的合作者的存在,成了一种享受。
执行阶段之前,策划案已经被修改了将近20次,执行开启期已经到来,于是,就把最近的预演后无明显错漏且进行过所有参与者约定的方案迁移到执行期。执行期中,我来负责什么呢?根据基本敲定的方案,预演舞台效果——如何呈现预定好的节目才能让孩子们有最好的表演体验?如何呈现才能让整个过程流畅?如何呈现才能让动静以及张弛的平衡恰到好处?如何安排各个细节才能让想要的艺术感表达出来……在脑海中预演之后,这个方案才到了参与的孩子那里。于是,接下来除了让孩子们参与,还要激发他们在这过程中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考虑到整体,民主讨论了呈现的几个阶段——任务明确期,能力偏向匹配期,协作小组建立期以及各自排练以及再创作期。在与学生民主沟通以及协定好以上的阶段之后,就进入了日常课程卷入式的准备期。其实,大多数时候,孩子们是跟着原本就有的课程节奏,在进行内容的准备。那段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之间激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合作老师由其自身绽放的专业魅力……那是一段非常享受的过程,让人感觉不到“任务”,而是大家围绕着一件有趣的事情、精诚协作、极致沉浸,尽情释放自己的原创力、感染力的过程。当然,为了仪式最终能够如期按照预想的效果呈现,在中间的过程中,我们会定期核对各自负责内容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时间进行方案协调(这个过程,学生也在民主参与),舞台呈现的调整以及保证策略的进行——灯光配合、表演之外的背景音效、演出背景的美感把控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让“诗和思”在整个过程中达成尽可能完美的平衡。
终于,随着课程慢慢推进,终于到了“交接仪式”那天。效果如预想般非常惊艳。那场交接仪式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我仍旧忘不了那次绝妙的,畅快淋漓的合作体验。
当回溯这次精彩的合作时,我在仔细得查找其中的秘诀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个自认为不擅长合作,且有一定自我防御机制的人收获了这样的一场合作体验?一直以来,我一直困扰于自己与外界的协作问题。这好像是一个深深的烙印或者标签一样,牢固地贴在了我的身上。可是,当回溯这个经历时,我从中看到了以前被认为或者自认为“我不具备”的能力——合作与高效沟通。那么,这样的出人意料的局面是如何出现呢?从主题选定期,方案互动修定期以及最后的执行合作期,我找到了一些共同点,也许这些是优秀合作诞生的法宝:首先,策划案的负责人从主题预设、方案敲定以及呈现准备的整体把握时期,都会在与人沟通之前,先自行达成阶段性最优解,然后去进行外界沟通;指导者以及对话者的优越之处,竟然是完全没有激发我身上的弱点——自我保护机制。我在回忆这样沟通方式的绝妙之处时,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锚定最终要呈现的目标,以此为中心给与相应阶段的建议。他们是如何做到让一个“不擅长合作” 的人深度卷入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合作呢?
“你的主题设定需要再调整一下,是这样的……”
“我们的核心主题是什么?这个方案里面有哪些部分是很好的呈现?哪些是偏离的?又有哪些是多余的枝桠?”
“这个是我预想到的条目。请问,从专业角度、学情把控上以及呈现可能性上是否合适?”
“你能容纳的最晚的方案敲定时间是什么时候?”
“考虑到个体性呈现的均衡性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
“结合时间,我们可能要进行局部的一些调整……”
“这些我来负责,那些拜托你,请问我可以辅助什么?”
“哇,好棒!这节课真是太动人了。”(记一次音乐老师来班指导跟进音乐模块)
当我一点点地回顾时,发现了这场让我感觉近乎完美的合作里的一些特点:良好的支持系统以及信任放权机制,以尽可能完美的呈现为目标,根据个体专业以及能力优势分工,划定模块的独立以及高质量的负责,就事进行沟通碰撞并没有任何主观评价,把任何一个模块达到最佳。于是,这样的因素凑到了一起,最终促成了一次绝妙的仪式呈现。
当我如此回溯时,我在想的是:我之前所诟病或者自我诟病的问题也许是一个假问题,只要把那些不太满意的合作经历拿出来,与此次最成功的合作进行对照,就可以找到优势能所在、认知偏颇以及真正有待改善的个人问题,而抽丝剥茧之后,我就知道——要把自己尽可能放到怎样的合作关系里?那些是改变不了的或者改变起来性价比极其低的,需要避开?哪些是可以通过外在沟通碰撞,最终可以实现改变的?哪些是我自身需要调整的?如何分解一下需要实现的目标,及进行适合自己生命的节奏的匹配以及调整。
总之,理解自己,深度地了解自己,并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且不断地主动反思以及改善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要一直坚持的道路,也是构建一个有能量、有温度、有生机以及可持续的因缘世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