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深埋在记忆中的味道,这辈子再也品尝不到了。看着电视剧中的人物将软糯的酱抿在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上,不禁想起儿时在家常吃的酱豆。配上蒜、辣椒在锅里熟一熟,抹在馒头上,想起来就垂涎三尺。可是每年晒酱豆的人已经去了,买来的又总不是那个味道,离家之后是好多年再也没有吃过了。这辈子也怕是再也吃不到了。
儿时每年夏天家里都会晒酱豆。奶奶先拣豆子,将豆子倒在簸箕里,簸出豆皮瞎豆等杂物,挑出不饱的残豆,剩下的好豆倒在一起。拣好的豆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摊开晾晾,然后撒上面粉,让每一粒豆子都裹匀面粉,之后就把这些封起来,放在阴凉的地方发酵。过几天打开来,这些豆子身上都长满了毛毛,好像是深绿色的。再把这些毛毛都搓掉,把豆子放在大瓷盆里,挖入家里种的大熟西瓜,搅拌均匀,放在房顶上晒。晒几天之后再继续往里挖西瓜。每次挖西瓜我都和奶奶一起,每到这时也总能吃到准备挖或者挖剩的西瓜,可能是觉得用勺子挖的比切开吃的香吧。
晒酱豆怕连续好多天下雨,如果酱豆很久不见太阳,慢慢味道就坏了,这一夏的忙碌就白费了。每次天要下雨,我们总是赶紧跑上房顶,给盆上盖上锅拍,再盖一层塑料布,用砖头压上。等到酱差不多粘稠状,豆子也很多已经搅到稀碎的时候,掀开纱窗,一阵香意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准备好蒜、辣椒切丝,热油,倒入蒜(和辣椒)爆香,然后倒入几勺晒好的酱豆,浓浓的巧克力色化开,配着白蒜、红青辣椒丝,抹在掰开的馒头上,酱汁瞬间浸入馒头纹理中,咬一口,五味俱全,喝上一口稀饭,一个满足的早晨开始了。
酱豆卷在烙馍里也好吃。每每都是早上,起床后发现烙馍的鏊子已经支好,麦秸也备好,奶奶已经在案板前开始擀烙馍,先团一团面髻,按上面粉,用小擀杖平展开巴掌大小,再卷起边,一点一点擀得又薄又圆。用擀杖挑起来,搭在烧热的鏊子上,瞬间蒸发干水分,翻个两翻,烙馍就熟了。趁热吃最好,可是第一个馍不能小孩子吃,那就等第二个。烙馍不易坏,可是放久了会变干,这个时候奶奶就会把馍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在平底锅里加热,刷上一层油,撒上盐、五香面等,再盖上一个,将两边折起来,在平底锅里烤干,咬起来焦香酥脆。
夏天吃烙馍比较多,冬天也有美味。将各种杂粮面粉混在一起,加热炒熟,就是炒面。煮上一锅红薯块,只捞红薯不捞水,倒上半碗炒面,将红薯捣烂,和炒面搅拌均匀,用筷子挑起一口,未捣烂红薯的颗粒感、炒面的软粘感、红薯的甜、炒面的香,随着热腾腾的蒸气氤氲开来。冬日里的饱腹感满足感莫过于此。可是炒面吃多了上火,所以不常吃,后来更是不磨杂面粉,自然一次炒面也吃不上。冬天晚上更多的是煮红薯轱辘,就着煮红薯的水,虽是甜,吃多了也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