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6日,2023年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离报道之日已过去一个多月了。想想有必要写点东西,今后也需要持续去写点东西,五年之后,再来看这些东西,我想我能更具象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不论是于学术,还是于生活。
9月4日上午,我来报道了。这里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我想如果这一幕发生在四年前,我一定会同其他来报道的人一样,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无比的开心与激动。但此刻的我,并没有多开心,情绪也很平静。去指定地点报道完,便打车去了我所住的校区,没有拍照、也没有多停留。
我是在8月中旬得知我会住在这个校区的。一年前保研那会儿,导师确实和我说过尚不确定会安排在哪个校区,但我从没想过会是这个、也最不希望是这个。被安排在这个校区,意味着住进条件远远差于本科学校的宿舍,意味着和研究组物理隔离,意味着几乎建立不起对这所Top院校的归属感……所以,得知消息后,我难过了很久很久。后来,要交4.5W学费的时候,我爸跟我说,“钱早就准备好了,你不用担心,安心去读就行”。我本是一个最讨厌后悔的人,我总是愿意直面生活,然后去想办法应对。但那一刻,我内心的后悔值达到了顶点——我本有很多选择的。我依然会记得,交完学费那天下午,我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滚烫的泪水止不住得流,痛心地哭着却不敢发出声。事已至此,我完全没有勇气放弃这一offer,便也不能、不必让我的父母知道我后悔了,因为那样只会给他们徒添担忧。
大约一小时车程,我到了这个我将要生活一年或两年的地方。这个校区很小,只有十几座功能明确、各司其职、密集排列的楼房,和正中心一片大草坪,承担着一千多人的起居和学习,没有田径场,也没有多余的景观。人来人往,行色匆匆。
值得欣慰的是,学院给博士生安排在了条件最优的宿舍楼。而我作为唯一的女生,一个人住进了四人间。这里比本科宿舍少了阳台、洗衣机,饮水也需要自己解决,但多了独卫,地板也铺了瓷砖,高层采光也很好,总体来说条件非常不错。不过,吃就有些一言难尽了。傍晚,我去了食堂。食堂非常小,菜品种类也很少,而且看着就让人没食欲,价格也小贵。我其实不算太挑食,但当晚就吃了根玉米,喝了盒牛奶,这还算是唯二能吃的了。Anyway,我对吃没有太多要求,住得舒服就足够开心了!
在这之后的一个噩耗是,我无法选修高体、高编、高级OS等等课程——那些我大四时常常设想处在其课堂中汲取知识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质量要差很多、单看课程名甚至都不明所以的课程,我完全不能企求从中系统地学到或了解到什么。但出于学分和考勤要求,我不得不去上,也不得不花时间应付它们的作业。这些已经让人足够遗憾、足够难受、足够崩溃的了,然而命运还嫌你不够悲惨——我的课程90%都在开设在主校区,但在我所住校区和主校区之间几乎没有班车,这意味着,每周有3到5天,我需要花近3h在通勤上,同时承担一笔不菲的通勤费。我记得,一周多前的一次晚课上,老师们得知我们是从另一个校区赶来上课的学生,惊讶之余,吐槽着学校的安排,还担心地问我们下课后那么晚该怎么回去。那会儿我真有点绷不住,差点流出泪来。我们彷佛是这所Top院校庞大学生群体中的“弃子”,冷暖无人问津。
以上种种颠覆了我曾有的、对在这所Top院校学习和生活的认知与期望。科研的压力尚未来到,生活的压力已予我重击。但我别无选择,我必须用平常心去面对如此局面,我必须总结这一处境下的最优配置。我逐渐乐于独来独往的生活,心事说给父母或最要好的朋友便足矣,不用疲于社交;我开始习惯于用外卖解决三餐,尽管它没有那么健康,也开了会员、抢了券以将日常开销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勤时,我会为在地铁上有座感到开心,坐一趟车的时间也够看几页论文;返程换乘公交时,我总是直奔车尾角落的座上,半开着窗,一边吹风,一边看着昏黄的街景,抚慰一天的疲惫;我也开始和同学联手,来实现定期上课的目标,以减少通勤之苦,节省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哪怕是节省下来休息也好……
这个月太多的时间耗在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上了,特别是在入学初期。本以为入校之后,我能不再像暑假那样心思散乱,但显然,我没有做到。在执行科研任务上,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表现仍旧不好,效率仍旧不高,由此心里又添一分愧疚。我很焦急地需要改变这种状态。毕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是我努力走到这里的全部原因。我想,我亟需列明内心困惑与行动阻碍,主动找师长交流,以尽快明晰科研模式,并督促自己培养起良性的习惯,奋力投入研究生活中去。
于生活,不忘苏子之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于科研,谨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努力抛除杂念,专心科研学习,愿下个月更好!
感谢父母、师长、佳、胖、卓、霖、熊这个月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