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说,每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你出生的那天,第二次生命是你知道了你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
故人之性只是太虚浑元之气,原于道、出于天,受于无形,成于有生。故未生之先,气居真境;既生之后,性随形骸;身死之后,此来去之情状,生死之殊异也。
儒家讲,每个生命个体并不仅仅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死亡,也并不仅仅像玻璃杯破碎后就不存在一般。未生之前,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死后,生命回到了那个状态。而人的一生,仿佛来世间的一次旅行。
记得刚参加读书会时,被困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更准确的说,自己为什么活着。已过中年的父亲说“活着就是活着了,我并没有举手说来到这个世界,那既然来了,就活着呗。”这是他的人生观,而这并没有回答为什么活着,也许他的答案是活着仅仅是因为我活着?……
那时,读书会的小伙伴说,生命从人类整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至于你自己的人生,需要你去赋予它意义。
大概是从那段时间起,开始了寻找意义的旅程。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在不停的回答着我为什么活着。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创造意义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其中,会时常感到自己的生命被他人剥削着……
寻找意义感本身就是把自己置于牢笼的困境中。它的设定是自己的人生不可以没有意义。但假若人生只是自己这个生命体的一部分体现,那这段旅程会让人轻松很多。(所以要去接受儒家那个自圆其说的逻辑吗?)如同旅行般,和谁去,想玩什么,若达成这两点就成就了一段完美的旅行体验。人的一生,也不过是在回答,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过怎样的日子。
来世间,也许只是为了看看太阳。如果还有爱情,浩瀚星辰全在你眼中发亮。
天地永恒,人间是短暂的剧场,像风一样来去自由,也许是生命本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