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1

第四章 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一、童年早期的情境

现在我们可以相当确切地证实以下事实:相比那些从小就享受着快乐的儿童,那些很少得到上天眷顾的儿童在对待人生问题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条基本规律,那些存在先天性身体缺陷的儿童一出生就会陷入一场为了生存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的社会感通常会在这场斗争中被扼杀,于是他们对与他人合作毫无兴趣,而仅关心自己和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这种后果源于他们的身体缺陷,这造成他们对世界的敌视态度,同样,压力过大的社会或经济负担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事实上,这种决定性的倾向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确定下来。早在两岁时,这类儿童就会产生自己为竞争所做的准备不管怎样也无法和同伴相提并论的想法。就算是在普通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中,他们也总会有底气不足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从之前的艰辛中产生了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于是在其急切期待的态度中,这种感觉被暴露无疑。

我们务必要牢记一点,即每一个儿童均在生活中处于劣势,倘若不是他们自家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感,他们将很难独立生存下去。每当我们看到儿童的柔弱与无助,我们就会真切地体会到,自卑感在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任何一个儿童早晚会意识到自己无法独自应对生存的挑战。而这种自卑感会成为儿童努力奋斗的动力和起点,从而决定儿童会用哪种方式获取人生的平静和安全;同时,它也决定了儿童的生存目标,并且将其通向这一目标的前进路线设定下来。

儿童独特的身体潜能决定着其可塑性。破坏儿童可塑性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夸大的、加剧的、抹不去的自卑感;另一个是对于安全、平静和社会平衡的需要,以及支配他人为目标、争取凌驾于环境之上的渴望。我们可以一眼发现存在此类目标的儿童,因为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所有经历均是失败的,并且总是认为其他人忽视和排斥了自己,结果就是他们极易成为“问题儿童”。任何一个儿童均可能面临误入歧途的危险,任何一个儿童早晚都会发现自己身处某种危险境地。

既然儿童必须得在成人的包围下长大,那么他们就极易产生自己是如此软弱、渺小的感觉,并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那些他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好的简单工作,他也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具备不出岔子地完成某项简单工作的能力。由于我们对儿童提出了远超其能力的要求,从而令其产生了无能为力、孤立无助的感觉,并为此深感羞愧;更过分的是,有些人甚至刻意令儿童感觉到自己是如此渺小和无能。有些儿童或许是被当做玩具或会动的洋娃娃来对待的,或者是被当作需要格外小心照管的贵重财产。于是,儿童会因父母和大人们的这些态度而确信自己仅能有的两个选择:要不讨大人的喜欢,要么令其不快。儿童这种因父母的态度而产生的自卑感或许会因我们文明中的某些特殊因素而进一步加剧,其中无法认真看待儿童就是这种类型。

相当多的儿童均是在担心被他人嘲笑的持久恐惧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嘲笑儿童简直是一种犯罪行为,原因在于这种做法会对儿童的心灵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以至于长期存在,甚至在其成年后会改变其习惯和行动。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一个人因为在其小时候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他在成年之后便一直生活在再次被嘲笑的恐惧之中。

经常对儿童说露骨的谎言是对儿童态度不认真的另一种表现。这一做法不仅会令儿童对周遭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而且会令其对人生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们曾发现过此类患病儿童,他们在学校总是莫名其妙地发笑,问其笑的原因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是学校仅仅是父母开的一个玩笑而已,因此无须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儿童的特点就是天真。有啥说啥。 在最心底,非常同意加缪,所以我把《局外人》摆在书架的上层。把它当作寻找同路人的暗语...
    猫头鹰同学爱幻想阅读 201评论 2 6
  • 儿童节,12岁了,最后一个儿童节了。 虽然还未满18岁,还不算青年,但现在要以青少年看待了。 因为,马上就上初一了...
    沈水之南阅读 120评论 0 1
  • 时间几十年如一日的拂过花瓣,他是美丽的见证者,而最灿烂的花要有心的人去浇灌,人同养花,也是这样的。 干枯了的花...
    余萱阅读 44评论 0 0
  • 今天六一儿童节呀,提前给哥俩买了两盒巧克力,被发现了,大宝忍了再忍,自己说:实在忍不住了。就从书桌旁站了起来,去冰...
    欢欢的随笔阅读 77评论 0 0
  • 儿童节前的一周,就已经有同事在问我,儿童节有什么想法吗?要怎么组织?刚好那几天我头痛感冒的厉害,所以就没动脑筋去思...
    4684148d38a4阅读 11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