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大概没有不是文化的了,好的也罢,不好的也罢,能看到的事情,几乎都可以划进文化的范畴。至于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它为什么出现,又为什么形成,都没有得到回答。现在,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文化”这个词。

文化是人类对“美好”的追求!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人类从存在开始,总希望现在会比过去好一些,明天比今天更好一些,可见,追求美好是人类的愿望,也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追求美好的愿望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向美好追求的愿望,岂止是人,即使是一般的动物,猴子、猫、兔子、狗,也无不如此。因此,我们说这是物种的一种天性,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活物”生存的必然追求。但是这种愿望,要受到自然界的限制,要接受天和地的约束。从自然界来说,天地之间,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也要遵从自然界中的一些规律,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和规则。《易经》中说“天行健,地势坤”。

这已经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概括其中了。

“坤”就是“顺”。天和地是在不停地运行中的,天要强劲,地要和顺,大地上的万物,也包括人类,都要求“顺”。天和地要求“顺”,人类如果想要美好,也必须“顺”。把“美好”、“和顺”找一个字眼描述出来,我们中国人就找到“文”这个字。

文,即为美好、和谐之义。

文是个什么字?《易经》里说:“物相杂,故曰文。”“杂”原来写作“襍”(我们简化其为“杂”),左边是个“衣”字,右边是个“集”字。从造字来说,意思是有很多鸟飞在一棵树上,还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很好看,就是“襍”。也就是说,多种样子、多种事物集中在一起,花花绿绿的,这就叫“文”。此外还有一个解释,在《礼记》中说:“五色成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这就是“文”。各种颜色都聚集在一块,但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一堆,而是有它的章法,多而不乱,所以我们也说“文章”。各种事物聚集在一起,而且不乱,有章法,这就叫“文”,是一种美好的象征。

使社会上的各种东西都具有了美好之意,就叫“以文化之”;都让它变成了美好的,使之“美好”起来,这叫“文化”。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的,我们精神上的财富,也都是为了美好而出现的,所以用一个“文”字来描述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以及为了达到美好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一切向美好发展的思路,都是文化。因此,美好的愿望,是文化;追求美好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从美好的愿望出发,经过追求的实际行动,最后得到了美好的结果,也必然是“文化”的结晶。

如此看来,人们的生活,一天一天美好起来的一切愿望、行动、结果,都可以涵盖在文化之中。所以,辞书中所说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文化,或者可以说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觉得我这样理解,可能靠一点谱,至少是摸到了一点边儿。

说到这里,我还想作一点重要的说明:在“美好”的后面,还必须加上“和谐”一词。既然文化是向美好的追求。你也追求,我也追求,他也追求,应该说这是全人类都有的、共同的一种追求。既然是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追求,难免就有互相碰撞的可能。为了大家都能得到“美好”,就应当作出一个保证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行动规范。这个规范必须保证大家都“美好”,这就要求大家和谐相处,大家都要彼此谦和、容让、包涵、尊重。

中华文化是发展而来的。

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世界,从有人类开始,都在追求美好。在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形成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都是向美好追求的结晶。那么,怎样理解中华文化?分析一下,在中华文化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或者说是固有的,比方说我们的“经”、“传”。还有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的。比方说,我们原来没有火,也不懂得利用火,不会吃熟食,后来逐渐发现食物做熟了更好吃,火的利用就广了,可以取暖,可以做饭。还盖了许多房舍,种了庄稼,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是发展而来的。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神州大地上,我们的智慧在不断地进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结成了一套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中华儿女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谐!我们漫长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积累了起来。从先秦而下,没有停止过新内容的增长。无论汉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当代,哪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都有一点新鲜的学问成长起来。这就是说:在原来固有的文化之外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增加了一大部分文化的积累。

我们的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从外部吸收而来的,或者说是从外面引进的。即使是从外面传进来的,我们也吸收了,并且改造了,发展了。特别在明代之后,域外来的洋文化不断涌入,使我们长期自行发展进行着的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中国人不怕富有,中国人不拒绝外来财富,先引进,再结合,进而“化”之,最后就再也不易分得清楚。比如印度的佛教,印度佛教中的禅传到中国后,中国人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结果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中国的禅学,是融合而来的,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正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有这样的宽容度,有这样的吸收力和消化力,正因为我们对外来文化有着这样一种“引进、结合、融化”的三部曲,就使得我们中华文化形成一个有自己特色、随时在发展、善于融合的一个生命力量。所以中华文化越来越庞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博大精深。有固有的,有发展来的,也有融合而来的,这三个方面,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全面。当然时代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侧重面就不完全一样,但归根结底这些融合了的文化都还是和顺的,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中华文化。

有人说我们的文化发展还不够快、也不够先进,是这样吗?我觉得中华文化进步绝不慢!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可是后来我们就没有再发展下去。这是因为中国人不聪明吗?我想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想制造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中华文化追求的是避免征战、避免不幸。追求的是更稳妥地向前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华文化是紧紧地抓住了“美好”、“和谐”向前发展的,宁肯慢走一步、少走一步,也不愿意在那些不妥当的路子上走。

因此说,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它是一套很完整的体系。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在发展、在扩大,也随着世界的发展不断地汲取融化,中华文化日益丰富、新颖、厚实而庞大。但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不变的,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内核——美好和谐,摒除邪恶。期望全人类一起走向最理想的美好和谐之中。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庄子》里提到过“德”,认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谓之德。德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虽然不是一种东西,但却是一种很不一般的内在能量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东西生长,会使事情成功。可见是一种可以增强生命的力量,可以推动成功的力量。我们怎么样来说明这种力量呢?我体会它是一种“劲儿”,说是一种“契机”似乎更容易被理解。在老百姓的语言中,尤其北京话中,有一种说法:“得咧!”有时简化为一个字:“得!”就是在说:行啦!成了!一切都成功了,都达到了非常“合适”的情况。这种说法正好就是“得”的真正含义。还必须说明,这个“得”不是仅指一方面的,而是指所有方面。无论从哪方面都合适的“得”,才是“得”的要求。为了保证全面的“得”,各方面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落在了这个“德”的身上。

冬至这一天,古代也叫“德日”。从这天开始白天长了,这是天体的规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万物开始生长。这一天也叫做“旺日”,即开始生长。所以,“物得以生”——事物如果有了“德”,就开始生长;“事得以成”——事情就可以成功。“德”是很好的字眼,是帮助人和物旺盛成长的字眼。

美好的“文”如何达到全面的“化”?必须依靠“德”。中华文化能有如此的生命力、凝聚力,与这一个“德”字分不开。也可以说:德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本质性的核心。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和”不是那个“合”。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再比如人们的愿望、要求五花八门,但的确是可以取得统一的,这里的统一并不等于是合成了“一”,而是取得了一致,也就是达到了和谐。合,是把两个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后溶解了,失去了自己。“和”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和平相处。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同,人人不同,我们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所以我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所有民族、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也不外于此。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