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7月16日—8月1日,在心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来自国内六家教育公益组织的六位全职工作人员去往旧金山(硅谷)进行VIA 机构约两周的体验式主题学习ESI(exploring social innovation ),通过工作坊和参访当地公益&创新机构(如youtube、D school),了解设计思维相关的理念与方法。
学习期间,我们将在此群不定期分享现场的照片、心得,欢迎大家互动提问,也欢迎大家邀请感兴趣的亲朋好友参与进来哦。
今天是ESI的第4天,主题是Youtube&System thinking,早上参访Youtube,下午的环节在Google社区空间开展,都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结合今天的内容,或许让一些联结能够部分概括今天的内容。部分零散的记录如下:
Yes,it’s Youtube!
上午我们乘坐Uber车从市区去Youtube办公室,路上经过城郊的居民区,房子多为2-3层,规划得十分整齐,非常密集,但很有序。
不像很多国内的大公司都坐落在市中心繁华的办公楼,Youtube办公楼坐落在群山环绕间,周围的环境非常安静和美丽。前台为每一位来访者都准备了姓名卡,非常专业。我们参访了一楼大厅、餐厅,然后穿过工作区到会议室。
·整个办公楼里面都是“Youtube风格”,从你能看到的无处不在的墙上悬挂着的、播放着视频的电子频,到地上模仿播放进度条的红色、灰色线条,再到玻璃上印着的各种各样的youtube的标志,让你知道这里就是Youtube。
·整个办公楼有4个员工餐厅,提供免费的饮料、早饭和午饭,有时也有晚饭,非常健康,吃了一盒酸奶,味道很不错。
因为几乎没有使用过Youtube,对它了解也非常有限,所以较为专业的公司介绍的部分并没有get到特别多有效信息,反而提问环节对一些问题有更多的了解。
Q1:Youbube是如何保持持续的创造力和创新的?
A1:首先这种创造性来自于人员的多样性,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和伙伴定期在Youtube总部聚会,贡献自己的想法,也会有不定期的线上沟通共享想法;
其次这种创造性也来自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他们会在一起讨论一些当下最热点的话题,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等话题。
Q2:Youtube在过去和现在分别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A2:在Google收购youtube之前,youtube是没有自己的盈利策略的,现在则会好很多;
而现在youtube面临很多的竞争者,比如facebook以及其它的社交媒体。
Youtube的优势在于有一个有创造力、忠诚度高、且合作密切的工作团队,这是youtube得以发展和存续的基础。
接待我们的员工曾经也是VIA的志愿者,参与过6次VIA项目的协调,已经在Youtube工作4年,
Q3:最喜欢在这里工作的什么?
A3:最喜欢这里的一点是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轮岗,如果你在某一个部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你感到无聊或没有太多成长,你可以和你的上司沟通,他会为你推荐其他的部门,这能让一个人学习到很多。
Q4:你从VIA中收获的哪些东西能与现在的工作相结合?
A4:在VIA的经历打开了她的视野和思维,了解到不同的主体(公益组织、商业机构、政府)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同一件事情的;
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第一视角,是从更弱势的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任何的决定是否会伤害到本身已经处于弱势的群体,或如何能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到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
Youtube的办公室街对面就是沃尔玛的办公室,远远地看到玻璃上用不同的材料贴出了“we love youtube”十分有趣,这大概也是美式幽默的一种吧,哈哈……结束约1.5小时的参访,我们乘车回到了市区。
Yes,I need help!
所有参与者带上了自己的枕套,卷起来作为眼罩使用(从没想到枕套还能这样用,可以说是非常物尽其用了)。所有人需要在蒙上眼睛的情况在室内下沿着绳索找迷宫的出口,事实上这个迷宫是一个封闭的没有出口的圆。出来的方法是主动举手,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
体验结束后,我们集体做了分享,部分内容:
中国的伙伴分享
·我们似乎总是羞于开口向他人寻求帮助,事实上很多时候,寻求帮助和协助并不意味着你不好或者你有什么问题,仅仅意味着你在某个方面需要支持;
泰国的伙伴分享
·当她听到可以寻求帮助的时候,她非常乐意寻求帮助,因为她认为有更多信息或更多能力,和其他人一起协作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YI分享:
·她刚开始工作时也是想着自己设计项目、自己协调资源、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但现在ESI的很多项目是一些参与过的伙伴或协调员的想法,她接受它们,并鼓励伙伴们在新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些新的想法让整个项目更有趣。
·我们所面临的复杂的巨大的社会问题有时候就像这个迷宫,或许它并没有一个最终的出口或者说“正确的答案”,而那恰恰是我们需要共同协作的原因。
对我而言,很多时候我只有自己做了很多尝试发现做不到之后才会寻求帮助,对个人而言或许这是一个好习惯,但对团队而言,有时候恰恰因为自己的“逞强”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推进进程和开展的质量。
另外一个我最近感触颇深的事情是,当你真的陷在某些事情里面太久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一直在其中打转,而是停下来,找到一个局外人帮你/和你一起做一些梳理,因为我们身处其中,很难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全貌,而一个第三视角的人或许能够帮你理清这是一个死局还是一个有可能性的开始。
有伙伴问到协调员,他们设计这个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协调员说设计这个活动的出发点并不构成意义,而是每一个人所感受到的、所反思到的才是它的意义。体验式学习有趣的地方在于,真正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本身的参与和体验。游戏中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和做事方法,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四位美丽的协调员)
Yes,we need think more and deepper!
下午的后半程,我们去了Google的社区中心,开展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的工作坊,虽然在来之前就已经看过系统思维的PPT,但现场仍然有很多不一样的思考。
最先做的是一个乒乓球的游戏,两人一组用食指夹一个乒乓球,在场地内随意走动,尽可能保持乒乓球不落地,一共开展3轮,每一轮轮换不同的同伴,并尝试做出一些改变。结束体验后的分享要点有2个:
·我们在沟通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同背景、不同认知的人,除了非语言沟通之外,也需要用语言来澄清一些概念和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彼此;
·当我们一直聚焦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让乒乓球落地)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多关注周围的环境、周围的政策,保持我们的步调和环境是一致的,甚至影响环境。
在系统思维的工作坊中,引导我们用一个相关方模型分析每一个小组聚焦的社会议题,我们小组聚焦的是乡村小学生缺乏科学教育的议题,在做了相关方罗列和分析之后一些进一步的思考:
·如何让最外面一圈那些最难被触达到的群体,一步一步变得更容易触达,并最终成为我们核心的支持者;
·思考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之间有什么关联,我们可以如何协作;
在随后的分享中,讲师以乡村儿童的科学教育为例,提示我们思考除了我们自己给乡村学生设计和提供科学课程之外,是否可以更进一步思考背后如何激发教师开展科学课程的热情、如何推动学校重视科学教育课程?我们如何设计一些激励机制或支持机制,来真正推动学校系统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部分的工作坊,我有一些思考,分享如下:
似乎每一个主体都(项目对象、合作学校、专家、政府、志愿者)可能是我们的支持者或阻碍者,也都潜在的资源提供者,我们需要更加具体地去区分到底是哪一部分精确的群体属于支持者、哪一部分属于阻碍者,以及这其中撬动他们支持或者参与的杠杆点是什么,这或许是做了相关方群体划分之后更进一步的事情;
·系统思维引导我们的,并不是说去部分解决问题或小规模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办法,只是帮助我们能够更系统地看待每一个“小问题”背后的社会背景及原因,对问题更好的理解和对相关方更好的理解帮助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有更全面的视角。
Yes,it’s San Francisco!
晚上是非常贴心的自由活动时间。
一群人在奥克兰海湾大桥拍了一个多小时的照片(确实很美),傍晚7点多的旧金山,阳光依旧非常灿烂。
晚饭后和一位缅甸的参与者David聊了一路(受限于我蹩脚的英语,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听),他目前还是一位大三的学生(缅甸有两种大学,一种是全日制的,一种每年只需要学习1个月,他上的是后者),在参与大学的同时,他已经完成了两个奖学金支持他完成的学习项目。他计划在自己大学期间运营一个为期一年的教育公益项目,招募20位年轻人,用一年的时间教他们职业通识、批判性思维、个人职业规划等内容,支持他们更好地认知自己并找到更好的方向。我深知自主设计和开发一些课程是非常难的事情,况且是这样一个为期一年、综合性强且学生起点极高的项目。但他似乎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困难,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他的身上看不出一点迟疑或担忧,并且非常有激情。这或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几次差点不能再接受教育,这让他非常珍惜自己学习机会;在他进入大学之后,他需要主动申请和寻找各类奖学金项目,否则他并没有资金来源支持自己去参与额外的培训,而只依靠大学每年仅1个月的课程,他并不能获得职业所需的技能。成长经历迫使他不得不主动去寻找资源,并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寻求支持,而这些经历也让他对一切事情无所畏惧,有很强的心理韧性,并在不断寻求资源联结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资源整合能力。在逆境中生长出的洁净的花朵,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伙伴。
这几天接触下来,几位缅甸、泰国和孟加拉国的伙伴都非常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反馈积极、提问也很积极,非活动时间也常听他们讨论学习困惑和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似乎总欠缺那么一点点,谨以此记录今天(啊不对、昨天)的一些小结。
思路零散,很多地方还欠缺细致的推敲和考虑,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