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集中办公,我干完事情已经九点过了,于是准备叫上朋友一起回家,结果他还在吭哧吭哧地干。他告诉我统计表格太难搞了,要在不同的表里翻来翻去。我看了看马上想到了EXCEL里有个函数VLOOKUP刚好匹配他的问题。结果一试,不到一分钟就搞定了。朋友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呼:“还可以这样?”
生活或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蛮干”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陷在了某个思维惯性里。上例中,我朋友犯的错误就是“蛮干”,如果他花个30分钟百度搜索一下,可能就避免了一整个晚上的无用功。
在许多领域,专家或者头部玩家已经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对最佳的实践方式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一套“万能”的解决方案。利用这些总结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对一个问题重复使用。比如建筑领域的“设计模式”。日常中,这种“设计模式”随处可见,比如楼梯宽度、门把手高度……这样做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减少接口问题,从而简化设计流程。其他领域也有相应的“设计模式”,比如写书的排版布局、印刷、文风等。
然而事实上,生活、工作中有无数大大小小的问题,哪里有那么多的“设计模式”供人参考呢?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开辟一些新的思路。
1 避免分析瘫痪
“三思而后行”,这是我们常被教诲的名言。尽管它看起来十分正确,但如果事无巨细地反复斟酌,且思考太久,人就会陷入一种怀疑人生的处境,这就叫做“分析瘫痪”。
事实上,人没有先知的力量,再多的深思熟虑也不能保证万全。有的时候先迅速地采取行动反而会更快地上手,即便“此路不通”也可快速作出调整。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们往往是渐入佳境,开头遇到的小问题都能被回过头来修正。
2 穷举搜索
这是一种暴力解决方案,但需要慎用。一些不太复杂且体量不大的问题,比如忘记了行李箱的四位密码,就可以尝试穷举。毕竟只有四位数,花不了太长时间。
它也用于指代无需“巧思”的解决方案。比如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如果只是整理10个以内的数据,就没必要用excel的高阶功能。再比如砍一棵树,用锯子、斧头就行了。但若要砍十棵树,恐怕最好去借把电锯,即便算上借电锯的路程时耗也会更高效。
随着问题体量或复杂程度加大,暴力解决就变成“笨办法”了。它的局限性很大。
3 启发式解决方案
再进一步,有一些问题,即使使用了高级工具,也难以解决。比如长达8个字符的密码,就算用计算机也相当耗时。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启发式”思维。以解密码来说,可以思考与设置密码的人相关的信息,比如生日等有意义的日期,或者是与他的喜好相关的单词等,然后再进行尝试。
是的,启发式解决方案也需要反复试错,且无法保证获得最佳或最完美的结果。但它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找到线索或思路。
4 算法
这种方法是借用计算机科学里的概念,也就是分步骤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我们而言,就是更灵活地使用工具。
算法如今无处不在,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它似幽灵一般扮演着黑匣子的角色,承担着这个时代运行的重要一环。
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问题,选择真正能够解放生产力的软件(工具)。在CBD开服装店,每天面对巨大的销售量,买一个订单管理软件显示是必要的;而在小镇上开服装店,每天熙熙攘攘几个顾客,或许用纸质账本管理账单就足够了。
也就是说,使用工具的关键是灵活,要让不同的工具同自己的大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服务于自己的需求。
只有当取得的成效能超出设置工具的成本时,这样的自动化才有意义。
5 并行处理
这是另一种增效的方法,也是计算机领域的一种概念。它是指将不同的运算分配给不同的处理器以增加计算速度。
京东物流,就是这个概念的一种外延。
并行处理的核心思想是“分而治之,逐个击破”。对我们个人而言,就是把目标拆分成子目标,然后再分配给不同的人来解决,以达到迅速完成多个任务的目的。
当然,这种思维方法多是管理者使用的,但我们普通人不妨也可以用在一些事物上,比如和朋友相约去野营,就可以提前把搭帐篷、找火具、买食材等任务分配给不同的人,这样大家都能更快地享受到野营的乐趣。而不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却发现这少点什么,那缺点东西。
6 重新定义问题
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采用重新定义问题的策略。这个方法可以理解为颠覆问题,然后重置“解答空间”。
比如迪士尼解决排长队的问题,它并没有直面问题——增加设施、扩大场地,而是把问题重新定义为:怎么才能让游客开心地排队。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树立“预计等待时间”指示牌,并在排队过程中安排小游戏、动画等给游客解闷。
在面对难题时,以上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一试。
不过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还要学会总结、归纳并形成自己的“设计模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