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一,首先给各位老师和学友拜个晚年。爆竹声略有减少,孩子睡下,终于能有片刻清凉时间,坐在老家的书桌前,思考对课堂的感受。其实之前只是对于一个知心姐姐的信任报了这个名,说实话对雨馨老师课堂的风格、内容乃至对我是否有显著影响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考量,只因为我的姐姐是个偶像派,是我们的女神,冥冥中她推介的东西只是内心想去贴近,想去追逐,所以选择上更是当机立断。今天听了第一堂课,说实话上来就谈钱,不同于一般的“老师”,这个是多数课堂初期尽量规避的话题,我真的很佩服老师这种略带坦荡的风格。细细品味课堂的内容,我也确实想把自己意识里、潜意识里那些对财富的观念做个盘算。
雨馨老师课堂中讲到父母对孩子金钱观的影响,我想对于我来说真的是有着很多年明显的左右权利。第一过日子、不浪费,第二清高,不属于的给也不要,太容易得到的给了不要。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都上过大学,多少都是比较清高的人,觉得自己有学历,而且在单位也考实际业务能力、技术能力站稳脚跟,没有祖辈的背景和支持,父母打拼买房过上县城中上游生活水平。这种环境注定我从小被影响应该珍惜生活,不要浪费一针一线,所以我从上学到工作,个人都比较节俭,掉在桌子上的饭粒、隔夜的饭菜也会吃的干干净净。虽然我是家中独女,小时候日子也挺不错了,但是父母行为都比较保守,我也不是被富养或者娇惯长大的,不挑食、不浪费也是我从小的习惯,长大即成为自然。说到清高,其实我觉得不完全因为我上学受的教育,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父母对于金钱没有太多概念、渴望,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努力为了挣更多钱的感觉,而且从我记事起家里条件一直可以,越到后来,在小县城内算是不错的人家,总归感觉是不缺钱,所以清高的起吧。其实我结婚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手头的钱没有紧过,也没有想过要更多的财富,转而因为父母在机关事业单位,环境中接触的都是有稳定工作,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我个人更想有份像样的工作和地位。这在我心中远远大于金钱对我的影响。回头开来这些对金钱的认知,潜意识里面还是受父母的影响最多。
不怕大家笑话,当年跟我老公结婚前,我父母对于老公家是做生意的还颇有不放心,尤其是在小范围内有人提到我对象家条件好,有些钱,我父母甚至觉得是有些羞耻的,觉得丢人,好像是因为钱才走到一起,他们老两口怎么可能因为这个同意女儿的婚事,结婚前后一直到婚后两三年,我都觉得父母一直过不去这个坎,明明我老公是名牌大学研究生,当年也是学霸,但是这些周围的人很少提起,要不是我老公追我好多年,按当时的劲头,还真不一定能成了,哈哈 。父亲还常说这个社会变质了。近几年父母对于外人这些评价好像平和了许多,逐步接受,别人再说时,心也宽了,不解释也不反对。随着步入社会,我对金钱也有了较新的认识,以前我总觉得只有我又了一个有地位的工作,才是成功的,才是被看得起的。当我慢慢融入社会,尤其近几年大家金钱积累的速度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多元化获取财富的路径增多,比如投资一套房子,两年升值可能是半辈子的工资等等,诸如此类,我逐渐接受积累财富、创造财富也确实是种应该被认可的能力,只要合法合规,让日子过好都应该被敬重。我也逐渐抛弃封建社会官高于商的观点,其实生活在社会中,谁都不易,能养好自己,照顾好家人,有能力的再为家庭多积攒财富,就是应该被尊重的人。金钱本身应该没有好坏之分,其实谁都离不开他,只要挣得干干净净,没有必要羞于提及。
老师讲到一种思维“把钱划给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高尚”,其实我还有些这种倾向,尤其第一次知道意识、潜意识这种大的差距这种冰山一角和深不可测的差距,我着实惊了一下。其实每当我给别人买东西时候我通常就没有价格的概念,只要好,我就基本上买,我不是可疑回避价格,只是没有十倍八倍的差别的时候,好像给别人买东西我脑子就没有斤斤计较过,或者说就没有自己计算过,就自然而然的不去思考过多价格,但是到我自己身上,我就极其在意,这钱花的值不值,可不可以在便宜点儿,是不是不该买等等,听完这个课我觉得好像这种“把钱划给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高尚”的思维确实是我的潜意识,一直影响着我,只是我没有去剖析过。
想想自己对金钱、对财富的观点,还真是有根深蒂固的原始家庭的影响,也有后续被社会氛围影响的特点。现在我觉得对于金钱我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和稳定的处理,借钱、被借钱、适当花钱、积极挣钱、不贪不腐,这些基本情况都可以正常应对。但是在投资我个人和花给别人这个角度上,还需要冷静的分析分析,减少对外人的盲目和对自我的苛责。谢谢老师的讲解,写完我还要再听听课程,其实我感觉这样的课程一直是每一句都听懂了,但全部听完就感觉真谛还没有悟到,还需多学多想。
拜个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