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心智,有以下几大特点:归类存储,即将同类信息归为一类;心智害怕复杂;心智容易失去焦点;心智缺乏安全感;心智对专业的品牌更相信,排斥相同的东西。这些所有的特点,归结起来形成的一个概念就是“品类”。
只有“在心智中赢得胜利”,才是品类战略的至高原则。
定战略核心就是定品类,选好你的品类,把握住品类的大趋势。
品类化的要点:
1.启用新品牌: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在消费者心智中,一个品牌通常只能代表一个品类,其次当品牌名在心智中和某个品类挂钩时品牌名无法被移动。
优点:容易引发新品类话题和口碑效应。
2.为新品类民命:品类名要通俗、容易理解,品牌名要独特、简单、顺口。
有些品类名有地区性,应该首先立足于有效认知的区域发展品类,逐渐被广泛的消费者接受。
3.为新品牌名命名:独特、简单、顺口、寓意品类的某种特性。
4.标志性视觉:目的在于强化品类独特性(外观、色彩、包装、logo、经典广告形象等)差异化比美观重要。
5.聚焦核心品项:聚焦一款产品有利于品类在消费者心智中清晰的树立新品类的认知(核心产品应该把握品类中最主流的市场)注意:在实践中常常会收到多品项满足更多人需求的陷阱。
品牌只是品类冰山的一角
品牌只是营销中直观可见的一个方面而已,它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尖角。每个强大品牌底下都有一个具有前景的品类在支撑,就像冰山尖角下面才是冰山的主体,品牌下面的主体是品类,一个品牌的强大和品类本身的强大密不可分。
品类时代的营销,其核心以成为潜在心智中品类代表为目标,通过把握商业发展趋势,发现品类机会,成为心智中的品类代表,并推动品类发展,不断进化,最终主导品类,创建真正的强大品牌。
心智及心智模式
心智:所谓“心智”就是人们过滤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方式和空间。
心智模式: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他人、周围世界的既有认知就是“心智模式”。
心智资源与心智份额
心智资源:人们对事物认知中的正面部分
人们对某些事物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评价和认知,这些认知当中,正面的部分被我们称为“心智资源”。
在营销中如果能够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心智资源,将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比如云南白药推出的众多产品中,都充分借助了百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止血良药”的心智资源。
心智份额:就是品牌在潜在顾客心智中的占有率。
品牌作为心智中首选品牌的比例来评估品牌的心智份额,品牌心智份额决定市场份额。例如,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茅台代表了最好的酒,拥有领先的高档白酒心智份额,即使市场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末被五粮液阶段性赶超,但今天茅台仍然赢得了市场的领先地位。
品类的两种定义品类:消费者心智对商品信息的归类。
消费者面对成千上万的产品信息,习惯于把相似的产品进行归类,而且通常只会记住该类产品的代表性品牌。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归类,我们就称之为“品类”。
形象地说,品类就是消费者心智中储存不同类别信息的“小格子”。品类的打造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在此我们使用"categoring"这个词来表达“品类化”这个动态概念。
市场角度的品类与心智角度的品类有何不同?有时候,二者是一致的,例如,在市场中,汽车和卡车并不属于同一个品类,在心智中也一样。但很多时候,二者并不一样。例如,从市场的角度,浓缩果汁与非浓缩果汁属于一个类别,但是从心智的角度看,它们属于不同品类。
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
只有在消费者决定了品类之后,才说出该品类的代表性品牌,我们把消费者的这种行为特征称为“用品类来思考,用品牌来表达”。
消费者想要购买一瓶饮料的时候,通常会先考虑购买可乐、纯净水还是绿茶或者果汁,一旦确定了购买可乐,他会说出可口可乐的名字。
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品类之争。
在消费者心智中相互竞争的并非品牌,而是品类。宝马与奔驰的竞争,实质是窄小灵活的驾驶机器与宽大气派的乘坐机器之间的竞争;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实质是经典可乐与新一代可乐之间的竞争。
品牌价值的两个决定要素:
第一是品牌在所在品类中的主导地位强弱。
第二是所在品类的价值大小比如:可口可乐在可乐品类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可乐曾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有数百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所以可口可乐品牌长期占据最具价值品牌榜首。
创建品牌的本质:
锁定品牌与品类完整意义的品牌应该包含两个部分:品类和品牌名。品牌名和品类一旦产生关联,锁定在一起,就完成了品牌的创建;创建品牌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将品牌名与品类名锁定在一起。比如:不仅要宣传推广劳力士这个名字,而且要把劳力士和心智中叫做豪华瑞士手表的品类锁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