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我们太容易说“是”了!
很多朋友说,他说得最多的是这样的口头禅:无所谓,没关系,都可以,都行,好,ok,对……
不,是一个美妙的字,当一个孩子说出这个字的时候,就相当于在他自己和养育者之间划了一刀,告诉养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
“不”真的是最美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最真实的自己。 因为,我们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听话了,以至于孩子变得容易说“是”,逐渐忘了内心是多么想自己说了算。
当我们太容易说“是”,而不能说“不”的时候,我们在关系中会表现得貌似很友善,但在态度上就会是消极、被动、封闭的,甚至是沉睡的。
这份沉睡,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至少在瞌睡、沉睡和困顿中,他们是自己说了算的。
那些特别积极主动的人,那些在关系中能说了算的人,他们的瞌睡和困顿,要少很多。
因为没有“关系”,因为只有孤独,那么一切美好都没有了意义。
在你放弃的念头出现的时候,可能藏着这样的逻辑,如果爸爸(或者其他相关的人)不能被“我”说服,“我”就会产生毁灭欲,所以要通过放弃——也就是毁灭掉这件事,来表达“我”的意志:我不能达成在这件事上说了算的需求,我就在毁灭这件事上说了算。
尝试意味着,“我”得去做选择,然后“我”被暴露了,如果有挫败,就意味着,“我”是没有能力的。
相对于“我是懒的”,我们更难接受“我是不行的”。因为“懒”意味着,假如我勤快了,就能把事做好,所以懒惰,就还是给“我能行”留了一个空间。
感:为什么在“见”这里摘录这些比较负面的呢?正是因为当下的这个状态就是每次说的都是“是”这个字眼。而不是“不”。也在每次行动的时候就会说我是懒的。正是因为不敢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所以就是用拖延这样的方式来使得可以不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而只是我“懒”。
思:这个“是”主要就是在于我们自己的取悦症这个状态。就是我们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到了第一位。而且在《每天听本书》的《取悦症》这本书中介绍了总是把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不指向外部。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对别人也有期望。这其实也是我们当中为什么不敢说“不”的原因了。其实为什么会产生抑郁,就是指向了自己,从来不敢指向别人的缘故。一些方面的懒也是取悦症的缘故。
行:学会自我认可。总是把评价的权利让渡给别人,不要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真正的成就感,永远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所以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意愿表,内心当中怎么样了,就用这个评价来衡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