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嬴渠梁在哥哥嬴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千难万险中惊险即位,是为秦孝公。
秦孝公即位之初,他接手的秦国就是个烂摊子,虽说献公时期秦国已经崛起,但秦国历经几代动荡,民生凋敝,百姓私斗成风;另外,秦国由于经年累月的战争,已经山穷水尽、国力空虚,田无所耕,兵无所征,依然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内忧外患。
大秦内部面临的是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国际形势于秦国而言依然不利。
当时函谷关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齐楚燕韩赵魏,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小国。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从郑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并依然视其为蛮夷,是为列国卑秦。
秦孝公素有远大抱负和志向,怎堪欺辱,他把这视为国耻,并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决心图强改革。
奈何虽有雄心大志,却腹无良策。于是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了论功行赏的法令,向全国发布求贤令 ,并许诺:谁能帮助秦国做大做强,封官、赐地。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时,各国的优秀人才纷纷带着自己的治国方案前去应聘。
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卫鞅的年轻人,他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就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商鞅,他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卫国君主的庶孙,姬姓,公孙氏,名鞅,人称卫鞅或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因战功受封于商邑,号称“商君”,后人一般称其为商鞅。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与我们熟悉的那些精英级别的人物,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吕不韦、白起、王翦、毛遂等,都是鬼谷子的弟子,都是毕业于鬼谷子军事学院。
商鞅在去秦国之前先是到的魏国。他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因李悝、吴起都曾在魏国实施变法改革,所以商鞅就去了魏国。
在魏国,商鞅深受国相公叔痤的赏识,并做了他的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而且还告诉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就一定要除掉他,千万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否则后患无穷。
然而,对于公孙策的这番话,魏惠王根本不予理会,他认为公孙策已经病入膏肓,不过是语无伦次罢了,所以皆不采纳。
无奈,公孙策便让商鞅赶快离开魏国,商鞅很清楚,既然魏惠王不会采纳公孙痤之言用他,自然也不会采纳他之言杀他,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直到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求贤令》,正是这份求贤若渴、入木三分的求贤令,吸引了远在魏国的商鞅。
此时的商鞅终于逮到了“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去秦国,并把秦国作为自己实现人生抱负的理想之国。
那么,此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商鞅会受到秦孝公的礼遇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