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影片是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加入吴孟达。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
影片刚开始,很多弹幕都直呼看不懂。烂片,一星。不能再多了。很多观众看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了达叔(吴孟达)。很多人不知道开头的铺垫只不过是电视剧的剧情……正式开始,就首先用《饥饿的苏丹》冒下伏笔,问:你会先拍照还是先救人?
拍完再救可以吗?你觉得呢?
影片发展到谭锐智(达叔)在电视台挟制人质前给老婆发微信…不,应该是WhatsApp的语音。开小巴的妻子听到语音后看似是心脏突发失控导致小巴出了事故,语音内容后面有说到,大概就是告别之类的话。
在事故现场有很多记者,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幕——一个“闪报”的记者,眼见铁架就要掉下来砸向小女孩,这个记者选择的是找好位置,调好变焦等待……
所幸小女孩成功被男主获救,有惊无险。但尽管如此,这个可恨的记者在之后与达叔对话采访时故意挑衅,激怒挟持者的情绪引发人员受伤。其主编后来更是为点击率不择手段,即使出人命也丝毫不在乎。
关于达叔为什么会挟制,也是因为与男主曾有一面之缘。一个人申诉没有用,要引起关注要么有多人引起舆论,要么和坏人一样去杀人放火……
因此三年后,这样的事情发生了,男主也因此懊悔……因此真心帮助达叔,将真相告知大众,以此让吃瓜群众自发到了事发地点聚集维权申诉。
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弱势群体被忽视,多少权贵在法律道德之外逍遥?关于记者要点击率还是要真相,也像在问这世人,舆论总是关注那些不关痛痒的东西,而权力也只在舆论膨胀顶不住压力时才有所作为。
《饥饿的苏丹》
1993年,这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让我想起《新闻编辑室》的片段,许多媒体包括我们很多人总是用体面的回答,去忽视真相和本质,以求自我的安慰,以求某个社区群体得以有一个台阶包住脸面。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是乔布斯的名言,但其实它源自杂志《Whole Earth Catalog》出版人Kevin Kelly在停刊号封底的一句话。根据他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记者确实是“饥饿的一群”,但我们不能像饥饿的老鹰搬,不顾一切去啃食一个快将饿死的小孩。我们必须有谦虚的自觉,求知的渴慕去处理新闻,这才是一个记者,一个传媒应有的态度。
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许多没有营养的信息都在无时无刻遮挡了我们的双眼,我们越来越看不清现实,看不清真相。而现代人真正的智慧就是看这样的一个时代,去用一个谦虚自觉的态度去处理生活中的信息,用心生的慈悲去包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