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这个是上周您交代的报表,您看看。”“嗯。”“感觉不确定做的好不好。。。”“先放这吧,我看看。”
“一早下大雨赶到这里来办事,结果工作人员态度特别差,你们这里怎么办事的啊!”“不好意思”“道歉有什么用,白跑一趟,办个事这么糟糕”“嗯,不好意思”“谁要你道歉,你这道歉跟我欠了你钱一样。”
他们的倾听效果如何呢?很显然,这位主任和这位工作人员,在这两段对话中,沟通结果并不愉快。
也许你会说,这位主任不是回复了下属,也没批评呀?这位工作人员不是一直在道歉么?这有什么问题?很显然,沟通、尤其是倾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罗纳德·B.阿德勒的《工作中的沟通艺术》一书,就从个人技能、团队工作和高效演讲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该如何沟通,展现出了沟通的魅力。
今天我们重点来看倾听。对于刚刚看的两个故事,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又该如何倾听呢?让我们来看看《工作中的沟通艺术》这本书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STEP1:
社会学家已经界定了倾听的两个层面——心不在焉和全神贯注。我们机械习惯性地对他人信息不假思索地进行回应,即是一种分心型倾听。心不在焉听起来有些负面,但有时这种低级处理形式也很有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全神贯注于真正需要关注的内容。相比之下,专注型倾听要求对所接收信息给予细心周到的关注与反馈。——《工作中的沟通艺术》P82
很显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需要判断用哪种方式的倾听。对于不重要的沟通,可以用心不在焉的方式回应,这里就不单独讨论了,我们来看比较重要的沟通场合,就以第二个故事来看,很显然工作人员采用了心不在焉的模式来回应。“不好意思”表面上看上去是在真诚道歉,但一旦我们已经麻木了,只是在机械地道歉时,对方能感受到我们心里的歉意吗?也许他感受到的只是不耐烦、麻木而已。可想而知,这样的沟通效果可想而知。
当我们确定这次沟通很重要,需要全神贯注倾听,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STEP2:
关注非语言线索 关注演讲者的非语言线索可能会向您透露远超语言表达的内容。留意这些‘冰山一角’会让您知晓演讲者是否想说更多,特别是当其受到鼓励多说时。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大量可供您使用的非语言线索:手势、姿态、音调、面部表情等。——《工作中的沟通艺术》P88
柏克莱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马伯蓝比,做了长达10年后的研究后得出了“7:38:55法则”——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说的内容,具有的能力,有38%来自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即外表。
所以,当我们全神贯注倾听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并不是听对方的语言说了什么,而是用心倾听。感受对方的情绪、对方的眼神、手势、姿势等等。
我们继续以第二个故事来看,让我们回到事情发生的当下,如果是我们自己一大早就赶着来办事,又下雨。来了之后还遭到了冷遇、工作人员态度特别不好,这个时候会怎样?“气愤”“焦躁”。是的,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语音语调中感受到一份急躁,从情绪中感受到愤怒。这些,都是语言本身无法表达的。
当我们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气愤、焦躁。接下来又该如何呢?
STEP3:
保留评判 少说、少打断 有时倾听最好的方法就是置身事外,鼓励对方说话——《工作中的沟通艺术》P83
保留自己的评判,少打断对方的话语,而是在关键时刻用语言、眼神、情绪等共情对方。比如,第二个故事中,我们听出了对方有愤怒和焦躁,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解释什么,而是安抚对方的情绪。我们需要先耐心地听对方表达完,而最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告诉对方:我看到你的情绪、理解你的心情,对此表示十分歉意。比如,我们可以说:“是啊,一大早这么大的雨赶过来,我们工作人员态度又不是很好,真的是特别让人气愤和焦急,实在是不好意思,我替我们工作人员向您道歉。”这么说之后,对方的情绪也会下降很多。
有效的倾听绝不仅仅是聆听对方的语言,就像第一个故事中,很显然这位下属做事比较认真,但是胆子不够大,他更多的需要领导的肯定和鼓励。领导的回复没有问题,但如果他能感受到下属的不坚定和不自信,回复一句:“我先看看,没关系,不用担心,认真做了就很好”,这样的倾听效果则会完全不同。感受到对方的情绪、关注对方的眼神、姿势等非语言内容,共情到对方。
“全神贯注、用心聆听”,这才是倾听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