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痛点》这本书居然挺好看的!原本买来是打算送给朋友的礼物,可因为一直没见上面,所以想着买都买了,不如自己先拆开来看看吧!
这几天疯狂地沉迷在这本书里,很快就读完了。突然找回了之前在图书馆借书来读时,要按期归还的那种紧迫感。不同的是,以前我总是喜欢一次性借许多本书,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看不完的,于是每每在还书日期临近的时候都会感觉焦虑。现在不一样的,我喜欢的书都会买来慢慢看,我也有了自己的书架,读书成了一种休闲和生活方式。我爱这种转变!
我很喜欢如饥似渴“想读”一本书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不常有,但遇到一本很适合当下心情和时令的书,这样的概率却越来越高了——大抵可以证明我总算是个读书人了吧!小时候其实没那么爱读书,也不是不爱,就是并不觉得读书是我自己选择的,总像是谁强加给我的,所以叛逆。现在我最爱的事情就是读书了——心情好的时候想读书,心情差的时候更想读书。开始允许自己买书之后才发现,这世上真的有我一辈子读也读不完的书,这种富足感真的很有安全感!
那位朋友是工作上认识的,所以想着送一本与他工作相关的书吧!——《痛点》看着就很适合他的业务。我还特意在扉页上写了一段赠语,祝他业务发达,觉得他肯定会喜欢,至于他会不会去读我是不知道的,但至少我已经读完了,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达成了。
偶尔会想,如果人人都喜欢读书,那送礼这件事真的就会变得特别简单。我读书的时候时常会想之前读过的《华氏451》——书里的人们只能靠记忆去保存一本书,以避免它被焚毁后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只要记忆还在,书就永远存在。
我们太富足了,富足绝对是一件好事。人虽并不能将一本书的内容记下多少,但可以随时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还能同时拥有许许多多属于自己的书的那种感觉,是精神富足的最真实的写照。
每一本书都有真实的重量,每一本书又都会给人的内心带来不同的涟漪。《痛点》这本书带给了我什么呢?除了物超所值的现实意义,是否真的帮助我窥探到了一部分商业世界的秘密呢?这不可知~
在读书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是觉得平静幸福的,这大概就是意义。
《痛点》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如何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沟通,从而帮助濒临危机的品牌重新焕发生机。书中提到了许多熟悉的品牌,比如乐高、百事可乐等,最后还提到了一个中国的汽车品牌。不过,也许是因为当初咨询费没给够,或者后来品牌策略没真正落地,总之作者并没有提及这个中国品牌的名字。作为中国读者,我心里多少是有些不悦的。
但转念一想,也许我们确实还没有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的超级品牌,文化软实力还有待大力宣传才能深入人心。西方常说中国缺乏品牌意识,这种说法我不完全认同,也不急于反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阶段与方向,我们更是要对自己有耐心,有信心!别人提不提及,我们都在这里,脚踏实地、潜心摸索。
商业本身或许枯燥,但书中作者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观察却很有意思。我喜欢那些部分——很多国家我都还没去过,所以格外好奇。
不过,当作者写到中国和香港地区时,我心里又有些复杂。不能说他的观点不对,但确实和我亲眼看到的情况不太一样。对于中国,书中只是一笔带过,但我相信我们作为一个不断强大的国家的影响力,他们已经很难忽视。
打造品牌也许还并不是我们的强项,但作为“世界工厂”我们也很自豪!没有哪项标签更加高尚,人需要的是骨子里的自足和自信。而且,我相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默默努力,去打造来自中国的、影响世界的品牌。这需要时间、需要沉淀,但所有一切都不是最终目的地,我们要始终记得享受过程。
我相信,只要跨越语言的壁垒,放下焦虑与自卑,越来越多的人会像我一样发现——其实我们的生活并不比那些拥有着世界级大品牌的国家的国民差。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与自足,给自己时间,也给我们的祖国一些时间。
我记得钟南山先生曾说:“在面对国际交流时,中国人应该更自信。” 我非常认同!对外国人的好奇不应该变成谄媚,自信也不是刻意的张扬,而是自然、自在地接受此刻的自己。谁也不需要谁的认可或崇拜,仅仅坚定地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就已经是在影响他人和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