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洁的离婚传闻的后续效应可谓是这几天最火的话题之一了,至少在女性圈子里成为了最热议的话题。当年那个对姑娘百般疼爱的男人,却不再想要继续疼她爱她了。
多数女性群众仿佛最爱看这种始乱终弃的戏码,但原因并不是想借此机会发泄对男性的不满,而是她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可笑的是,当渣男出轨传闻变成了“不陪伴”传闻,两篇名为《何洁:丧偶式婚姻,不要也罢》、《何洁:就是嫌你穷才跟你离婚的》的心灵砒霜迅速蹿红整个社交网络。《那个嫁个穷人的女同学》、《毫不夸张,许多女人对男人的彻底失望,都是在生孩子前后这段时期就埋下了种子》等等这些砒霜真可谓是层出不穷、男默女泪。
这种假“女权”之名,行“作逼”之实的文字,都是谁在看?
不得不说,这些高情感投射度的“砒霜”,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如果婚后会降低生活质量,那为什么要结婚?”所以说对这些砒霜投射情感的人群应该是“很在意婚后生活质量”的人群,其中包括:已经结婚并且降低了生活质量的“怨妇”;没有结婚却担心婚后生活质量会降低的“不自信者”。
这些“砒霜”的问题在于,强行将生活质量的降低怪到“婚姻”上来。“婚姻”表示很委屈,这个锅它不想背。之所以会认为生活质量降低是因为两个人没能好好的经营这个家庭,或者是因为你戴上了有色眼镜忽略了婚姻带给你的好处。
网友对某个事件的选择性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词叫做“共鸣”。不得不说,这些砒霜可以达到共鸣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周边总会有这些故事在上演,我们总能听到某个朋友的朋友的婚姻不幸的故事。但也有很多相反的案例,是被我们选择性忽略的。
想想你的朋友圈,你周围肯定也有嫁给普通家庭但是很幸福的案例,只是它太平淡对你不能构成刺激,所以你总会在不经意间忽略它。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不幸婚姻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原因在的,不能简单归咎于“没钱”、“没时间”中的某一个标签,而是两个人加上多种因素的结果。
总之想好了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婚姻不是用来逃避长辈催婚、逃避孤单、改善生活的。首先要以“爱”为前提,将“自己的需要”、“自己所能给予的”和“伴侣的需要”、“伴侣所能给予的”做协调,然后有着共同的“愿景”,并愿意携手打造未来更好的生活。
最后,想想你参加过多少场婚礼了?你认真听并还记得“你愿意娶XXX小姐为妻”和“我愿意”中间的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