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伴读,
过生日自己吹气球,我写出来单词happy birthday . 他自己完成了找字母拼起来,并画上花,装饰好,贴到墙上。
古诗复习了池上和小池。池上妹妹在学校里也学过了,一起来吧。
英语点读 funny things. 今天的生日帽,自己也说带上像小丑,funny clown.
读书:爸爸读的 你看起来很好吃。儿子指读欢欢和乐乐。
点读字母D 拼读。dog duck dolphin
2.一起来读书,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听彭的带读,经常听着都有点烧脑。
书中提到 扁平化的教育聚焦两点: 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什么要考虑孩子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的机会。 关于她一直推荐孩子备一个IPAD,作为学习资源的管道, 而不是 只是打游戏放动画。 主要因为在这个平台下提供的视野和付费APP工具。比如 思维导图, 都嘟数学。 都比较实用。
相关性差距:指的是涉及学生掌握了某项内容是不是和今后面对的生活有关。 不要把 现在的投资 做成了沉没资本。 要充分考虑机会成本。想一想二元二次方程学过以后就再也没有用到过。是因为我们只是得到了信息, 却没有学到这个知识相关性差距就很大。如何作为妈妈教练, 引导孩子学习知识,并且可以灵活的运用,孩子不会觉得陌生枯燥,这样就会减少相关性差距。人们之所以不去关注相关性差距,是因为会颠覆传统的教育实践,要解决它就必须先深入去思考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样的话,传统课程当中的诸多主题和内容都有可能被取代、减少或重构,教材也需要重编,这是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也就是一直没有放弃沉没成本。
关于沉没成本,专门去搜索了一下。经济学里有个有意思的词汇,叫沉没成本(英文:Sunk Cost)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比如孩子报名学习课外班。 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效果, 但是又觉得已经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 再坚持下吧,也许就感兴趣了呢,有效果了呢?过于执着“有付出必有收获,有成本必有效益”,忽略了机会成本。选择继续下去,就放弃了用这些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机会。结果到最后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不得不放弃。
再比如你给一个项目投资,前期一直是负收益,但是你预测不到这个项目的前景,你若抱着“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再等等说不定就盈利了,不能半途而废”这种想法,你就只能继续投下去。而且付出越多,越难舍弃。似有若无的希望,就是你不能舍弃前期投资的原因。
再比如自己的职业生涯上。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一开始入职选了一种行业后,就犹犹豫豫不愿意转入另外的一种行业,因为不想让之前付出的时间成本经验白白损失掉,而且前面花费的时间给我们带来的一点经验和收益会被不经意地放大。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坚持不一定是满意的,反而会在等待中持续焦躁。然后这种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不甘心放弃,形成恶性循环。我们不选择转,是因为不愿意面对“最初选择失误”这一事实,不接受前期投入的损失,然后试图用继续投入的方式来捞回成就。这样是能让我们失去更多的机会成本。
当然也不是说做决策时过多考虑沉没成本, 只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些项目事与愿违,该做决策得时候还是要当机立断,及时止损,否则损失更多。当我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有了合理、通透的解释,在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理性一点,放弃沉没成本。对防止沉没成本干扰下一时刻的决策 就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