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画派的由来
海上画派是对近代上海画坛的概括称为,最早是在1919年杨逸的《海上墨林》一书中提出。传统的归派原则有三类,分别是:按地域、按传承关系和按艺术风格,而海上画派的画家主要来源于浙江、江苏和安徽,他们也没有统一的传承关系,更不是统一的艺术风格。可见,海上画派归派原则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地域、传承或风格,而是从地域文化类型的视角来命名的。
海上画派前期,大致可分两类风格,分别是:金石派和写真派。其中,金石派代表性画家有赵之谦、虚谷、蒲华、吴昌硕,写真派代表性画家有胡公寿、任熊、任薰、钱慧安、任伯年,而以任伯年、虚谷、蒲华和吴昌硕四人为旗手。此四人开辟画道,睥睨当代。稍后,黄宾虹、王一亭、程瑶笙,以及更稍后一些的吴湖帆、贺天健、冯超然、郑午昌、吴待秋、王个簃、潘天寿、张大千兄弟等等紧随其后,把海上画派点缀得万紫千红。
建国后,于1960年成立了上海中国画院,贺天健、朱屺瞻、吴湖帆、刘海粟、王个簃、潘天寿、丰子恺、关良、钱瘦铁、林风眠、江寒汀、陆抑非、陆俨少、唐云、应野平、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张大壮等人均为画院的画师,甚至傅抱石、陈之佛、陈大羽、黄幻吾、方增先等人也曾加入上海中国画院,当时人们誉其为“半壁江山”。
2)海上画派的特点
从海上画派早期和建国之后初期来看,海上画派当以花鸟画为强项,其次是山水画,再次为人物画。虽然海派绘画表现为两大流派,但他们还是异流而同源,这些画家的作品有如下共同特点:
A、注重造型和设色。海派作品中的线条主要服务于造型,为造型增色添彩,使其充满活力;其用色与旧文人画形成鲜明的对比,海派作品姹紫嫣红、神采飞扬,充满了无限活力。
B、绘画题材上的谐俗。海派绘画的谐俗亦即亦雅亦俗、俗中寓雅,多以人们熟知的花鸟或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故事入画,以通俗的艺术语言描绘新的气象,反映了我国传统绘画进入市民阶层的趋势,是我国近代绘画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C、提升形式意识,以金石书法入画。金石派从书到画的理论和技法,对海派画家有很大影响,吴昌硕以篆草入画,声名显赫。虚谷、任伯年、蒲华等都陆续采用金石派的技法,如粗黑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新颖的构图等,在新的文化情景下体现为一种艺术的形式意识。
以上三点是海派作品的共性,也是之所以称其为一个流派的必要条件。
3)海上画派的市场前景
上海作为近代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通商口岸,字画市场也较其他省市发展得早。而且,上海是以润例也就是现在讲的润格将字画商品化运作的首倡城市。润例使书画交易活动更加有章可循和简单便利,书画有了自身的价格定位,为书画家售画提供便利,也让书画交易活动公开化和规范化。
上海还是国内首个利用报纸杂志推广、宣传书画家的城市,当年任伯年等人就是通过媒体,使得他们的名声得以迅速传播。此外,民间商人赞助画家也是上海书画运作的模式之一,商人利用自己的地位和人脉,让不少海上画派名家声名鹊起。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时,海上画派名家自然首先受到拍卖市场的关注。2002年,张大千的花鸟画《泼彩朱荷 屏风》拍出2143.3万元,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其后海上画派屡屡创出拍卖过千万的名家。
2010年,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爱痕湖》拍出1.008亿元,是海上画派出现的第一位拍卖过亿元大关的名家。其后,张大千先后有《瑞士雪山》等12幅作品拍出过亿元的天价,并且其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有作品拍出过亿天价,成为海上画派最贵的名家。紧接着,潘天寿、黄宾虹也先后步入“亿元”俱乐部,张大千、潘天寿和黄宾虹成为海上画派头部名家。
张、潘、黄三人的画价不断攀升,让整个海上画派市场空间得以打开。其后,吴湖帆、刘海粟、关良、林风眠、江寒汀、陆俨少、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均有作品以过千万元价格成交,成功步入“千万”俱乐部。而贺天健、朱屺瞻、王个簃、丰子恺、吴茀之、钱瘦铁、叶浅予、陆抑非、唐云、应野平、刘旦宅也顺利步入“百万”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谢稚柳、陈佩秋成为第一对夫妇二人均步入“千万”俱乐部的名家。
我个人认为海上画派有几位名家是被低估的,比如:应野平我个人认为理当进入“千万”俱乐部,而王个簃、吴茀之多数作品以几十万、几万甚至几千块钱成交则是严重低估,至于张大壮至今未能步入“百万”俱乐部则更为意外。
最后,我们对海上画派的未来做个展望。当年老海派名家声震遐迩、风行于天下,但被称为新海派的国画画家,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往昔。我花了不少精力研究新海派一线国画家,只能找出施大畏、卢辅圣、乐震文、冯远、詹仁左、陈无忌等很有限的几人尚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在他们中间,我个人只看好冯远。与北京、广东、香港相比,上海近些年对于优秀画家似乎越来越缺乏吸引力,无论是在全国性活动还是拍卖市场上,新海上画派的国画家似乎在逐渐被边缘化,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