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知识管理OS训练营》是今年5月份就屯下来的课,一直都没时间听。
没时间永远是借口。事实是它没有排在更优先的级别上。直到10月,许多工具使用不顺畅,耗时低效,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自己,于是才再次投身这门课,因此还拒绝了许多好友推荐的好课。现将学习记录如下:
(一)克制,极致
林清玄在《紫色菩提》里曾说,生活在现代的人,几乎是没有清欢的。早晨一醒来,微信里各种打卡,窗户外喧哗热闹,信息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现代科技带来了便利,我们的眼睛更多地向外看了。各种妄念喋喋不休,心无法处之安静纯然的状态。
本能总驱使人们奋力逃井升天,期许站立高墙之上,俯瞰这多样的世界。然而,更多时候,这是一种妄想,一种集体恐慌。带来的焦虑感,令人窒息的。筋疲力尽的努力之后,看不见希望,更多的是梦碎。
怎么办?出路到底在哪里?
陈华伟老师在课程里,提出了:“克制、极致”的原则,对此本人深表认同。
其实这也并非什么秘密,古今中外的圣贤们,早已经讲明。孟子:“清心莫过于寡欲”。《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大学》更是提出了践行的方法论,修行止、定、静、安、虑等法门,明白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才可以接近正道一点点。
清静要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删除手机上许久不用的APP、整理电脑桌面,微信、Chrome等媒介里储藏的无数干货,治愈“信息收集癖”怪病;给自己设期限,逐步地清理、归纳,身边“人、物、事”(截止今日,本人删除收藏文章120余篇,整理收纳23篇;将微信里近乎失联或从未联系的人员删除。从10月1日的624人,删减至456位。离邓巴150人理论还有距离,以后每个月再删减一次)。
学习还要从“自扫门庭雪”开始。外部环境是内心的一种外化,每次学习、工作前,都应拾掇齐整。看似简单又有些耗时的事,却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
这也是为何,我们所见到宗教道场,都以洁净为荣。笔者曾经到过的教堂、清真寺、佛堂,无一例外,都以洁净为荣。在台湾一次旅行时,一位讲解员说了这么一句话:“扫地扫地,扫的是心地”。清扫办公桌、除尘的过程,实际是去除心之污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心的定力会被逐步地重塑。
上述的事做完之后,必然会升起清净心,外在事物会逐渐清朗起来,人再也不愿回到当初的混沌状态。
这波操作是基于生命、精力均有限的事实,在有限里,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而真正需要的又很少。减少不必要的东西,去掉不必要的觥筹交错,把最奢侈的时光留给值得的人和事。
日本家喻户晓的茶道大师千利休,家教非常成功,茶艺在其家族传了十七代,代代有名师。在他晚年时,秀吉特将军曾求教。他回答:“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提问者听了这种解释,便着轻视的表情说,这些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厉声说:“好!如有人早已知道这情形,我愿作他弟子”。
他后来留下首诗,来说明其茶道精神:
先把水烧开,
再加进茶叶,
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以外,茶一无所有。
简单又动人的故事,茶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极致。学习又何尝不是?殊途同归,大道至简。
许多人的人生里,缺乏耐心,欠缺把水一次性烧开的能力。以学演讲为例,只知道练习讲。少有人知道,七分演,三分讲。更鲜有人知道,如何同步观察、聆听观众的反应,进而把握住应该于何处留白。明白了这些道理后,还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耐心。
依照目标的大小,到底是设定“1分演,9分练”,还是“1分演,999分练”呢?小目标与远大目标的差距,不是在台上表演的炫目时光,而是在台下孤独前行的分分秒秒。越神圣高远的目标,越需要日久天长的耐心,这是把水烧开的至难之处。
水烧开后,再进茶叶。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从天竺东来后,为了寻找无上正觉,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疲劳过度,眼睛张不开,索性把眼皮撕下来丢地上,不就眼皮在地上长出了一颗叶子又绿又亮的矮树。徒弟将矮树叶子冲水,产生了一种神秘的魔药,使他们坐禅的时候可以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最初。
虽是传说,却阐述了品茶不仅仅在于喝本身,找出源头也很重要。以春茶为例,春天生长很快,今天还是嫩叶,明天就是粗叶子了,价钱相差几十倍。所以茶农往往清晨采摘到黄昏,而茶叶又不能放,一放新鲜的气息就没有了,因而需要连夜烘焙,茶农往往工作到天亮。举例比如台湾的文山包种茶,在春茶盛产的时节,茶农家的孩子也都在家帮忙,学校此时几乎停顿,因此而有了“茶假”一说。
好茶不易得,因此在喝时要学会品,进而提升觉察力,不然就是暴殄天物。学习也同此理,再好的课程,如果自身没有品鉴力,则无法明辨知识层次、文中逻辑以及待解决的问题,更别提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二)费曼笔记法
费曼笔记,一言以蔽之,就是用自己的话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地说出所学的新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1.检验自己是否真知道?
重复、记诵常被我们奉为复习策略,似乎看上去还非常努力,本人就是其一。语言科目的学习上,这有一定的用处。但此方法在《认知天性》里被认为是低效的(英文名:Make it stick,樊登赞该书为《刻意练习》的升级版),由于人脑天生喜新厌旧。重复机械的记忆是短暂的,它使大脑失去了检索和再使用能力的训练。更可怕的是,这往往造成自己学会的假象。
以中国人学英语为例,阅读和听写时,往往认得单词,在日常的对话和写作中,却无法再使用出来。有效做法是,学习一段时间后,应间隔一小段时间,对着一张白纸做Ritrieval Practice(检索、恢复)的练习。久而久之,再度提取和使用的能力就会提高。
2.检验自身知道的精细度
与《认知天性》中的Ritrieval Practice(检索)及Elaboration(细节加工及描述)的两原则类似。
在费曼一遍的过程中(即把所学知识复述),我家女儿喜欢的“教学模式”,就是这么个过程。为进一步激发她学钢琴的热情,我有意扮演她学生,她在教我识别五线谱、音高、节拍、指法等项目,就把老师教给她的方法,用孩子的方式给我说了一遍,然后我还真学会了。由此可见,只要引导得当,孩子是天然具备这种费曼学习法的。
(三)资源获取
从这门课中,知晓了一个俄罗斯黑客的网站。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想得到的英文原版书,它家都找得到,而且无广告、完全免费(光这网站,个人就觉得值回99元的票价)。结合刚买来的kindle,配合PDF、epu转换Mobi格式的网站,从此之后,无往而不利,在那一刻有种万物皆为我所用的之感。(本人不推崇盗版,但亚马逊上的电子书,做笔记导出有Bug,该网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打算先用起来,以后每读完一本书,就买相应的纸质书送人,权当是补交版费吧)
把网站贴在下面,有需要的朋友自取。gen.lib.rus.ec(需要科学上网)、https://cloudconvert.com/epub-to-mobi(电子书格式转化网站)。
(四)印象笔记结合“杜威编码”,打造随身的个人图书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