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臣读圣贤经典语录,感悟人生辩证法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英)罗素
罗素“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的论断,并非主张自我折磨,而是揭示了灵魂安宁背后的深层逻辑:通过主动驯服惰性与欲望,在可控的“不适”中建立内在秩序,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灵魂的纷扰,多源于本能的趋利避害与现实责任的冲突。人天然倾向于沉溺舒适区,逃避枯燥、艰难或琐碎的事——或许是晨跑的疲惫、读书的专注、复盘的反思,抑或是直面矛盾的勇气。但这种逃避会累积成隐性焦虑:未完成的责任悬在心头,对自身惰性的不满萦绕脑海,灵魂便在这种拉扯中不得安宁。
每日主动做两件不喜欢的事,本质是一场“反本能训练”。它并非要与自我为敌,而是通过可控的“微小对抗”,打破惰性的枷锁。比如坚持整理杂乱的书桌,是在驯服“拖延”的本能;主动与意见相左的人沟通,是在克服“逃避冲突”的惯性。这些小事如同给心灵“健身”,每一次完成,都是对“自我掌控力”的强化。
当人能主动驾驭行为而非被本能驱使,内在的秩序便会悄然建立。这种秩序带来的不是压抑后的麻木,而是“我能主导生活”的笃定。当拖延不再困扰,当逃避不再内耗,灵魂便从矛盾与焦虑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宁静。这种宁静,不是源于外界的顺遂,而是来自内在的自洽与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