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
引言
山东昌邑,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位于山东半岛和内陆的分界线,双台乡位于昌北平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
双台乡有个村子,三百户人家,褚姓居多,周姓次之,间杂刘、孙、付、王、韩等十个姓氏,唤作“北褚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寒冷冬日,正月二十八,老周家的四儿子周正,添了一个儿子,取名“阿森”。说来也巧,这爷儿俩竟然是同一天的生日。周正娶了北边村子——"长埠村"老张家的闺女,叫张萍。这就是我的爹和娘,而我就是阿森。
80初生人的那一代人的童年,物质是匮乏的,精神是富足的。我从19岁离开故乡,在外求学、工作,故乡的风物,故乡的人,时常萦绕心头。逢年过节总是要回去的,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巷道还是那个巷道,家还是那个家。我行走在村子的角角落落,儿时的情景如潮水般浮现,从心底深处蔓延到全身,无比的轻松与舒畅。
我有时候很庆幸我们的村子距离城市较远,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没有将它吞噬,甚至都没有伤害它,我们还能有家可回。或许再往后多少代,村子可能将会消失。但是,至少我们这一代还可以回家,还可以找到了村子,还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
农村的生活没有城市便利,但在这里也藏着许多城市无法给予的东西。在一次又一次的来往之间,虽然很多熟悉的人不在了,熟悉的物不见了。但是,每当回到村子,我依然感受到命运中最初出发的样子。正如:“小径容我静,大路任人忙。”
再好的记忆力也会遗忘,所以我写下来。选择记忆深刻的一些事,一些人,仓促成文。年代久远,模糊难免,还望看官海涵。
第一章
“要问老家何处住,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明代以来就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几次。北褚村周氏一族在明朝洪武年间来到昌邑山西大槐树是爷爷有五个儿子,三个闺女。在那个年代,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真是不容易。我爹是爷爷最小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