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图文|发愤的草莓
几个月前,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来了一位名为董艳珍的女警。
她通过观察1个脚印和30多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当场准确分辨出这个脚印属于其中哪个人。
华人神探李昌钰连连对她点赞,因为像这种难度的挑战,一般是需要多个专家一起,利用将近一周的时间配合专业仪器才能分辨出来。
没想到,这文文静静的容颜下,隐藏着震惊全场的技艺。
看了这个节目,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脚印可以通过一个人走路姿态识别出来?
因为走路是我们从小就懂的能力,走路特征(如“内八”、“外八”等等)是常年稳定的,很难改变。
说白了,这就是你听到耳朵都长茧的“习惯”
英国诗人德莱敦说过:“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
在我的每日高效公式“一日生活=固定旋律+个性旋律”中,“固定旋律”,很大部分也是指“习惯”。
这其中大有玄机可以聊聊。
一、习惯是导入你大脑的程序
《现代汉语词典》里表述的“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如果从英语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包括了habit(习性)和custom(习俗)。
站在个人管理的圈子里,结合词典的定义,我把这次要讨论的“习惯”界定为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即讨论的是habit。
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养成很多习惯。
比如,我现在每天无意识地重复着:
5点半早起
起床后写作
儿子睡醒就讲故事
早上7点半出门
随时收集头脑杂事
定时记录时间开销
中午饭后为学员答疑
看到资料不随便收集
依照固定的路线开车上班
不刷朋友圈超过10分钟
遇事不抱怨,先想解决办法
......
很多习惯能够集于一个人的身上,是因为习惯不需要依赖意志,就像月球被地球所吸引住一样,乖乖地绕着你转,也像电脑设定的程序以后,只要触碰了开关,就会按照流程进行下去。所以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
大脑已经认为这个习惯是与你融为一体,会自动自觉地使用它。
如果全身配置了大量优质习惯,它们在不知不觉中为你赚得好处,像装了成长加速器一样。
有句话说,你的所有行动至少有95%是由本人习惯决定,不无道理。
这也是养成新习惯有难度的原因。
新习惯会打破原有大脑的认识,身体会像排斥异物一样排斥新习惯,产生反抗,试图不被新习惯影响。
二、习惯的力量让人望尖莫及
每个人特别是时间管理小白需要重视习惯,是因为以下三点:
(一)目标中,常现习惯
有网友第一次制定月计划,感觉身体被掏空,带着疑惑在群里问:“制定的月计划好像全是习惯养成类,有别人遇到同样的情况吗?”
这个还真如此。不仅是月计划,就是年目标也这样。
我和个人管理领域的朋友交流过,一致认为小白第一次制定的目标或计划,通常会包含大量行为习惯类的内容,甚至全部都是。比如说,通常是一年要读n本书,平均下来,一周读n/52本,得出周计划。
这是由于小白经验所限,也是必经阶段。因为制定目标计划这种事情,没经历过两三回,很难知道怎么制定,以及怎么制定得好。
另外的问题是,面对目标或计划中要养成的习惯,很多小白又常常一头雾水,一脸蒙蒙然,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更需要追求成长的新手,需要首先学习如何拿下习惯。
(二)空间上,以点带面
“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行动。”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习惯”像捏泥手,把一个人捏成现有的样子,能够对脾气,性格,魅力等多方面塑造,像在杠杆的一边,轻轻着力撬起另一边大成果;又像一个灯泡被按下开关后,以点及面,周围的地方都被照得亮堂。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经常列清单去校对任务的进展情况,那么,生活中,他也会不知不觉地用这种方式罗列去商场里采购的物品,帮助孩子罗列每日要放进书包的物品,写出每个星期要搭配的食材。这样,工作上的小习惯,延伸并迁移到生活中,让个人做事井井有条,无有遗漏。
越是思想观念的习惯,越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一个人习惯于“人与人之间有水平高低”这样的认识,在工作中遇到叽叽喳喳打听私事的同事,不会放在心上,生活中碰见无理取闹的“垃圾人”,也不跟人家吵闹,方方面面都节约出时间直奔自己的目标。
一处播种,多处产出。习惯正有这种“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时间上,累积“复利”
除了空间上的效果延伸以后,习惯也能在时间上带来惊喜。
你会不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大部分人一天起始的精力总值相同,可是一天下来,有的人只能完成abc几件事,有的人却能拿下abcdef......好多件事?
因为他们有高效而不费力的技巧。
原来,像def后面这些多出来的事,是他们自动化的行为,不需动用太多意志和能量,也就是他们的行为习惯。
因此,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精力下,比别人做出更多事,还不累。
每天都这么轻松地拿下更多事情,又很容易持续很长时间。结果就不一样了。
还记得网上那道经典公式吗?
不要以为每天进步一点,一年只是进步365点。
一旦重复累积,在某个时期会产生“爆发式”的质变效果,差距令人望尘莫及。
这和“复利”异曲同工。一开始,你投入的本金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惊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由时间放大的结果却是惊人的。用理科思维来看待这种积累的结果是直观的,像这张图这样:
相信积累的力量就是相信时间和复利的力量。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总是高估一年可以做出的成绩,低估几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还没等到几年后的那个时刻,就放弃了。
三、你需要知道的3件事
对于习惯养成,有3点需要澄清,让你明明白白。
(一)通往彼岸之桥
有的小伙伴每天也早起,然后到处晒“早起卡”。
可早起后他又干了些有意义的啥,没啥,甚至还可能只是眼睛睁开,摸起手机在被窝看看昨晚朋友们又讨论了些啥,找点话茬。
所以,有许多人把“每天早起”“坚持打卡”这些习惯和“成长”划等号,心里美滋滋的:“我也在进步。”
实际上,习惯是个人管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就是说,“早起”只是手段,而目的在于“早起”这个习惯为带动了什么,有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比如有的人“早起”后,有相对专注的时间写作、思考、阅读、运动。这个就可以作为他的目的了。
如果不知道这样,你的关注点会落在早起打卡的次数,而不是落在早起带来的重大变化上。那就本末倒置了。
所以才会听到有朋友打完“早起卡”后继续睡大觉的荒诞举动。哦,为了得到那个早起的积分!何必这么累?
早起是手段,她却当成了目的。 还不如不打卡,好让自己睡个安稳觉。
大多数习惯特别是行为习惯都为手段,要防止手段变成目的-----“手段目的化”。
也就是说,习惯是通向你幸福彼岸的桥梁,但你千万别住在那座桥上,你要利用这座桥走过去,走到你想到到达的地方。
(二)切勿盲目跟风
像上面所说,习惯不是目的。
所以,你养成的习惯都应该指向你的目的,关乎你的短期甚至是长远目标,为它们服务。
有个著名的“黄金圈法则”,最里一圈也最核心的,是why。
养成习惯也是这样,先问问黄金圈中的why是什么。别贸贸然行动。
不问习惯的目的,指向的目标,后果是容易看到别人养成什么习惯,自己就跟风,拈来就用,不顾习惯和自己配不配,自己能不能扛得下来。更重要的是,动力不足啊,半路就“抛锚”了。
有目的或目标撑腰的习惯,也不会让你出现“选择困难症”。当你有若干习惯都想要,可时间却不够时,只要看看哪个习惯是离你目的或目标最近的途径,关联度最高的那个就行,做选择还难吗?一下“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见山形了。
(三)识别异类分子
这里要澄清一下,上面关于习惯好处啥啥的,是针对好习惯。
习惯中也会有异类分子,那就是坏习惯。 坏习惯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可惜,大脑的无意识不会辨识哪些习惯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只要是你在一定时期内重复进行某种做法,无论是好是坏,大脑会记住它,默认是你需要的,并像电脑程序那样持续运作下去,死嗑到底。
记得初中时,音乐课老师特别喜欢咬指甲,课上安排学生自习时,自己就在台上咬得欢,一方面是对身体不好,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可老师她自己完全没意识到,每次都渐入佳境一般。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原生坏习惯,它们阻碍你的成长。
这就需要你调用意识去分辨哪些对于你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然你就被大脑控制着,一直把坏习惯也运转下去(神奇吧,人会被自己的大脑控制,人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
所以,你是愿意被动地接受大脑安排,被坏习惯支配,还是愿意主动构建自己的好习惯呢?
还是早点养成好习惯,早点改掉坏习惯,早点受益吧!
因为,习惯决定命运,真就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