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挽星。
1.懒惰是惯性思维的原罪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惯性思维认知驱使着:
从开始读书,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育儿,陪孩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
往复循环,好像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要走的人生轨迹。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因为懒得去想,懒得去思考。
樊登说:“懒惰是原罪。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
所以,我们人生中最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懒惰。
懒得去做,懒得去想,懒得去思考,懒得去行动,所以就随大流。根据惯性设定的程序,别人怎么活我们怎复刻,比如节假日高速堵车,明知道生气也没用,但你还是会暴躁不安,甚至一直不停按喇叭,因为大部分人遇到堵车都这样。
在小孩眼里,只有棒棒糖和摇摇车才是最好的东西;
在学生眼里,只有考上985,211才是光耀门楣的事情;
在父母眼里,只有公务员,老师才是最稳妥的铁饭碗;
因为看起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鲜少人会人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遵循惯性程序的设定,我可不可以不懒惰,我可不可以战胜恐惧,我可不可以过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拉开就是通过克服惯性,坚持思考实现的。
一旦你开始思考惯性这件事情,你会发现,这些原本设定阻碍自己作出改变,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栅栏,就会慢慢消失了。
2.提升思辨能力的唯一捷径是读书
《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生满身上,一个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
一个不读书的人,认知越狭隘,就越容易囿于市井,固执己见。
所以打破惯性思维,提升认知,读书是唯一的捷径。
刘忠全 在《读书宜循序渐进》一书中说到:“杂乱的读书就好像一个饿肚子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鱼肉糕点恨不得一口都塞进嘴巴,于是粗嚼快咽急忙吞了进去,虽也填饱了肚子,但是没有尝到菜肴的滋味。 ”
这种贪多嚼不烂的读书方式,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那怎么读好书呢?
很多人一上来就读经典的书单,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很难读,读不懂。刚开始读书,要读适合自己的书。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书?
就是读起来轻松愉悦,又不乏趣味,刚好处于你认知舒适区和困难区临界范围,既触碰你的知识盲区,又不难理解的那些书,就是适合你自己的书。
樊登二十多岁的时候读不懂《瓦尔登湖》,把它卖给了收废品的。随着的阅读面增大,认知提升, 38岁那年,突然想起了它,那次一读,惊为天人。他惊喜的发现《瓦尔登湖》是一本经典的宝藏书籍,于是买回来,放在了书架上。
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要先读适合自己的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书选好了,怎么读呢?
以前我读书都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一整本书,读完之后就放在一边了,不做笔记也没有梳理学到的知识点。过几天再回顾书中讲了什么内容,我几乎就没有印象了。这样读书,其实是无效的读书。
更有效的读书方式就是在你读书过程中,遇到让你触动的知识点,一个句子,或者一个例子都可以,记下来,然后写下来让你触动的原因,你可以实践在那些地方,或者和哪些知识点关联。
牢牢抓住这个让你触动的点,去思考,去践行,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就能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
一本书中但凡有一到两个触动你的点,这本书就值得读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培根随笔》中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让人开阔眼界,丰富阅历,提升认知;
读书让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自信丰盈;
读书让人修身养性,虚心通达,洞见自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突破惯性思维的桎梏,提升思辨能力,去体验人生更多的可能。
以上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