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救国

国家危亡之际,当有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出世救国,携千钧之势,力挽狂澜。

诸子百家,盛名不在一时,然而说到底,他们终究是一群救世者,亦可称之为“救市者”。

市,即社会,乃至整个天下。

周公之治,盛名久矣。自周公定人伦理法,社会一片和谐,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各行其道,和谐融洽。

然而到了西周末年,随着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诸侯与家族的势力不断壮大,周王朝的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士大夫不服诸侯,诸侯不尊天子,可谓是礼乐崩坏。

到了东周,人相贼,家相篡,国相攻的现象已经初见端倪。

我们的第一个救世者,也就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历代帝王尊为圣人的孔夫子,孔丘孔仲尼。

要说孔子为什么要救世,我们还要从孔子的出身及遭遇说起。

孔子出身于武将之家,按当时的制度来说,孔子再不济也能划分到士族阶级中去。

可惜的是,在他出生没几年他爹就没了,

在他爹死后,他爹的正妻就将孔子及其母亲哥哥赶出了家门。

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可想而知有多么不易,这也是孔子“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的原因。

跟着母亲东奔西跑,朝不保夕,为了生活孔子无奈从事了很多下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在母亲离去后,孔子更是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下,孔子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认识到了底层人民的困难与艰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兄弟相残、骨肉相杀,有人被强行抓去当了奴隶,有人留宿街头,这样的景象在孔子眼里是那么的惨不忍睹。

孔子心生感慨,在心中暗暗发问:这是为什么?

回首往昔,孔子想到了自己从小到大自己一直执着的礼,从喜欢变为热爱,从热爱化为执着,孔子对于礼的热切可谓是异常的强烈。

联想到东周之前,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百姓的美好生活,再对比如今百姓的困苦生活,孔子在心中找到了答案:是人心变了,是秩序乱了是礼崩乐坏。

这是不对的,应当得以矫正。

矫正的最佳途径,无疑就是能够主持一国政令,教化一国百姓,以此来改变人心。

在士农工商的这种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的影响下,孔子入仕的心更加的迫切,一是为了能够改变自己困苦的生活,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修正社会秩序。

为此,孔子做够了充足的准备,并规划好了当官以后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大厦将倾,一木难扶,周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孔子匆匆忙忙进入了仕途,并不忘将自己的抱负告诉他人,又有谁不想在实现抱负的路上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孔子提出了修正社会秩序的可行性方案。

即:人人有仁,兄弟有义,君臣有礼。

在孔子看来,仁、义、礼三头并进,只要解决了陌生人,亲人及君臣之间的矛盾,就是解决了社会上全部的矛盾,大家相亲相爱,不就和周公时期的美好生活一模一样了吗?

有人问:要是有人无仁无礼亦无信呢?

孔子说: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将全世界变为一家人,它还能不和谐吗?

有人问:要是君不贤,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呢?

孔子答:天地君亲师。

师父的话你不听总应该听亲人的,亲人的话你不听总应该听君主的,你要是还不听就等着老天爷找你吧。

不听话是要遭天谴的!

在宣扬自己主张的路上孔子收获了很多的小迷弟,可惜他的仕途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曾拜访过老子,我们且不论春秋时期的老子和战国时期的老子是不是同一个人,但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老子,都无一例外与孔子的观点背道而驰。

孔子主张仁义礼,《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子问礼,老子却说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安分点不要瞎折腾,王朝更迭,四季更替本就是时代发展的规律。

世道之所以乱还不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瞎折腾。

孔子怀念周公之治,提倡效仿三皇五帝,老子却说你不妨再向前看看,那时候的人哪有这么复杂。

三皇五帝之前是什么,那不是原始社会吗?

孔子想要将自己的主张著书成册放于周王室的图书馆中,同样被老子给否决,人们争强好胜,贪图享乐那不是如同万物的生长吗?那是人性的体现,用礼乐来规范约束人性和反人性有什么区别?

孔子说:难道什么都不做?

老子给出的回答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无为而臣有为。

简单来说,就是做君主的不要管的太宽了,这个也要管那个也要管,最后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限制国家的发展,倒不如做一个无为之君,让下面的人有所发展。

道家无为,实则有为,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君主只要规定什么不能做就行了,其余的事交给臣民,而不去过分干预。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终究,孔子还是老了,他从未想过当圣人。

孔子一生,将礼仪看的十分重要,从不僭越,可他从未想过在他死后,会被他的弟子举行只有诸侯和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礼。

孔子死后不久,一场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开始,孔子就此被他的弟子们捧上神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