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7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字词解释】

窃:谦词,指自己。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只是叙述与传述古代圣人的学术思想,而不自己创作,这些用文字、符号表达真理的典籍,我不但相信而且喜好,私下自比如我的老子。原因是老子为函谷关令尹,喜欢叙述容成氏所说的道理(即后人所知的道德经)。

【章旨】

孔子虽是能作,但自言只传述古圣先贤之学而不作,如老子但述容成氏之言一般。

1、 古道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也要信而好古吗?

2、 孔子难道只是信而好古吗?孔子不是博古通今的人吗?

3、 我们要如何知道孔子是个博古通今的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学堂试答:

问题:1.古道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也要信而好古吗?

孔子好古,是好古人之道的朴质、本质,不是好古人的一切。孔子自己也说对古礼要有所损益。道的本质是不变的,比如五伦十义等,必须信而好乐,但对于古代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礼仪则要损,并增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些礼仪。

2.孔子难道只是信而好古吗?孔子不是博古通今的人吗?

孔子是信而好古,同时孔子也是博古通今的人。

3.如何知道孔子是个博古通今的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如何知道孔子博古通今?孔子通晓古道,同时也深知当时的情势。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礼上,他没有非要回到尧舜或夏、商时期,而是从周礼。从周礼,但形势变化,保证本质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行为和选择上的变通,比如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吾从众”,周礼礼帽用麻来制作,到孔子时代人们改用更贵的丝来做礼帽,孔子顺从世人之做法,因为麻做礼帽工艺繁杂,用丝在人工上更为简约方便,孔子就没有坚持要用麻冕。

补充,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因为古人之学已经很完备,把道理都已经说尽了。孔子只是因应时代需求而损益、删减,用符合时代的语言、方法来把这些道理传述下来而已。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解释】

识:zhì,所学默记于心中,心领神会。

【白话解释】

孔子说:求学修道,首先要将所学默记体悟于心中。其次须知学无止境,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学习的目的在于成为圣人,不但一面自己学,还要将这种宝贵的见地教化他人,然而不可能一下子就教会求学的人,所以要一教再教,教者乐在其中,忘了疲倦。孔子说我除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者之外我还有什么呢。

【章旨】

此章是孔子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为求学修道之法,并勤于宣扬正法,一生所修即此三者而已。

]1、默识、学、诲這三件事情哪個最重要?哪個是最高境界?哪個是過程要講究的?

2、孔子不是也有在政治與外交上的成就,为何说除了这三者外别無餘者?

本人试答:]1、默识、学、诲這三件事情哪個最重要?哪個是最高境界?哪個是過程要講究的?

默而识之是最重要的,首先如果学了却记不住,跟没学一样。也就没有法喜,也不可能乐在其中,学而不厌。其次,没有将知识学问默记并内化于心,也就没有东西可以教别人,也就谈不上诲人不倦。所以默而识之是学而不厌及诲人不倦的前提。

诲人不倦是最高境界,因为不仅自己学到了,还能教化别人,利己利人。其次能不能说得出来,并且让人听明白,也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学到的标尺。而诲人不倦的同时自己对学问也在不断巩固和提升。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自己受益,更应该教化民众,导正社会风气,同时将文化传承下去。

学习的过程是要讲究的,要会追本溯源,不能道听途说,要学习有传承的学问,不能学习歪门邪说。做学问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道在人身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找到有传承的好老师。所借鉴的经典要懂得辩真伪,要有可靠的出处和来源。不能人云亦云。

2、孔子不是也有在政治與外交上的成就,为何说除了这三者外别無餘者?

孔子在政治和外交上也有成就,但是孔子办政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在这三者上有成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成就都是为这三者服务的。

述而篇第七第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解释】

求学者所学之义须内化方能明明德。所学之教须讲究,才能传承。所闻之义当振作精神,内心迁到义之所在处,如义而行。有过贵在能改。上述四者乃求学者要自我勉励达到的,亦即修身进德在己,讲学论道在己,见义勇为在己,有过能改在己。假使一个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乃教者无成,若学生如此,则我深引以为忧。

【章旨】

此章孔子忧学生不修、不讲、不徙、不改,此乃教化不成,故引以为忧。

大家好,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者的关联性为何?

2、只达到一项可以吗?

3、四者都达到, 会不会强人所难?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字词解释】

燕居:闲居时。

申申如:正直自然。

夭夭如:和蔼之貌。

【白话解释】

弟子描述孔子闲居无事时,身心依然与道相应,故而显现正定安适的样子,容貌庄严,令人望之俨然。又能神色和悦,从容自然,令人即之也温,不会有拘束之威。整体气象是既让人不敢放肆,又让人如沐春风。

【章旨】

此章言孔子平日的家居生活,既慎独又自然,气象不凡。

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愉快]

1、 弟子们是如何观出孔子燕居这样的气象?

2、 将孔子燕居的气象写出来有什麽意义?

3、 这样的气像我们做得到吗?

4、 如也是非常传神的字眼,请问有多伝神?

谢秋莲:老师、学长们好!福建国学堂义工读书会的学长们就述而篇第四章“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进行了讨论,个别问题有分歧,请老师批评、解惑:

1.弟子们是如何观出孔子燕居这样的气象?

有部分学长认为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推王道不成,回到鲁国隐居以求其志时,弟子们所以有机会看到在家闲居的老师是什么样子,从老师的神态言语容貌行为,看出老师内心向道,容貌和蔼又正直自然。

也有学长认为,弟子未必是在回鲁后才有机会观察。无论孔子是否出仕,又或者周游列国中或周游回来后,都不会24小时办公事,都会有在家闲居时,有在家独处时。弟子们能观察到老师闲居的气象,说明弟子有在孔子闲居时与老师相处,师生、师兄弟间共学共住,甚至是给老师当侍者,所以有机会观察到独处时候的孔子。如《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颜渊季路侍”,《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孝经》开宗明义先说“仲尼居,曾子侍”。通过近距离的视观察,看到孔子内圣外王的气象,看到至圣者是庄严而自然的,是让人信服而又乐于亲近的。

2.将孔子燕居的气象写出来有什么意义?

写出闲居孔子的形象,有多重意义:一、人闲居时最易放逸,言行毕露。通过弟子的描述,我们知道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人,是内心证量极高,是诚于中形于外的真君子。二、让后来人知道,见真章要看闲居时的作为,让后学者知道要如何经营我们的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三、孔子的气象告诉我们做人既要有冲天的志向、要循直道而行,同时又要通达人情世故、懂得权变,与人广结善缘。

3.这样的气象我们能做到吗?

很难。但是认真去学,心安于道,去力行,有希望做到。孔子说吗“我欲仁,斯仁至矣“,”力行近乎仁“。

4.“如也”很传神,请问有多传神?

如也,就像那个样子。这样说话生动而不死板,用比喻来描述孔子的内涵。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白话解释】

周公是孔子心中的典范,孔子早年时,盼望自己如周公般,能为政推展礼乐教化,助成周朝盛世,所以心念周公,想学周公。白天想周公,所以梦见周公。到后来,不但大道推展不出去,东周也渐衰败,年纪也衰老了,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知道不能有所作为,思念周公也无益了,于是就不思念周公,不思则不梦,所以有此感叹。

孔子说:我衰老得好厉害啊!久久都没有再梦见周公。

【章旨】

此章言孔子叹己衰老,因而理想不能实现,反而成就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因缘。

大家好,关于论语述而篇第五章,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论语记录者记录,甚矣吾衰矣这章,到底有何意义?

2、 孔子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到此终于知道知其不可,不是吗?

3、这样看来, 老子的境界是不是比孔子更高一层呢?

郑惠:老师们、学长们,早上好!末学试回答,请指正。

1、论语记录者记录,甚矣吾衰矣这章,到底有何意义?记录此章意义在于:一、让人看到孔子的心意。孔子常赞叹尧舜禹文武周公,但不梦尧舜禹,独梦周公,是他对自己的正确定位。他不是国君,但始终忠于国君,从未想夺权。他身份、处境如周公,仅是想学周公一样辅助君主重现周朝盛世。这是他的愿望。二、孔子的梦启示不管学习做事都应“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状态,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棠棣之华”非“室是远而”而是“未之思也”。三、即便厉害如圣人,单独一个人也无法完成盛国大业的。这是孔子衰的心病所在。

末学猜测,说这句话时,也许伯鱼、颜回、子路部分已过世,特别是颜回,道统没有了传承,推展圣道失去重要的贤内助,孔子心哀众生却深感无力,心衰加速体衰。

2、 孔子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到此终于知道知其不可,不是吗?

孔子境界达到知可知不可,他知道自己的时机已过,不能实现推展王道恢复盛世了,但是他知道造命天命的那一分,退后几年整理典籍,集文化大成,成就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因缘。

3、这样看来, 老子的境界是不是比孔子更高一层呢?

老子与孔子都有形而上的出世智慧,但入世的这一分,老子的“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甚至“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之言,在天地人三才中把人拿起,把礼乐拿起,那人类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人类涂炭又如何与自然和谐?相较之下,孔子的行仁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老子的无为与自然观,以及后世影响与功德,自然分出胜负。

另外请教老师,孔子问礼老聃,只是他是周守藏室之官,知礼及礼之源头吗?如果老子入世,在礼上能如孔子周到、圆融吗?

时哉:

孔子的天命是他努力学习历练而知,从十有五而至于学开始。

孔子一生弘扬礼教,反对像三家大夫那般目无君上地把持国政,如果自己能力强就去夺取江山,岂不是自打嘴巴。如学长所说,名不正言不顺,孔子是有德无位的君子,既无位,就不能做该位子的事情。

至于孔子会不会不爽呢?孔子一向正直但温和,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周游列国推行王道不能成功,就努力办教育,对当代及后世都产生了伟大的影响。政治方面,弟子们也在各个位置上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圣之时者也就是知道甚么时机要做什么事情,孔子起兵造反是无意义的。

@郑惠[强][强]谨做以下补充。

周礼说梦有六种,圣人也有作梦的时候。此是思梦,心中想念什么便做甚么梦。孔子心心想念周公,想为东周政治开出新气象,直至身体衰老,东周政治局势难为,故不再梦周公。身衰但心未衰,夫子仍为木铎之职,并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证量。

老子与孔子难分高低,前者一般认为其论述偏于形而上,清静无为的那一面;后者则多在入世的各个面向作教学。但老子不同于一般隐士,道德经中不乏治国的思想,孔子也说吾观老子其犹龙乎,这样的赞叹大不同于对长沮、桀溺等隐者的评价。只能说入世的天命在孔子身上,二人的高低实在难论。2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白话解释】

志据依游是孔子求学的方法,道、德、仁、艺是孔子所求的实学。道是通往形而上的大道,以此大道为心的去处,形而上的义境为心的目标,即是志于道。德是体悟大道的智慧,谓之明德。若能执持此慧而不失,即是据于德。如何执持此慧而不失,要常起觉照,对通往形而上的义理(大道)不断的闻思修,方是真正据于德。仁是对人的亲密加厚,这种为他人着想,替他找寻出路的心,是我入世真正的出路,此仁厚之心是我所要依靠的心,谓之依于仁。然利益他人要有能力与方法,此即艺。这些仁术必须要充实,如同游水深入沉潜,将这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博地学习,深入地学习,谓之游于艺。

【章旨】

此章书为儒学之总纲,圆该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学习法。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字词解释】

束修:古注看法不一,可归纳为三类。一、一束干肉,见面礼中之至轻者。二、年十五以上,能整齐衣冠。三、身心上约束修整者。

【白话解释】

解法一

孔子说:凡是来求教于我的人,只要备一束干肉条,或准备很薄的礼物,或高于薄礼以上之礼者,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解法二

孔子说:凡是来求教于我的人,只要十五岁以上,能自行束带修饰,整齐衣冠,或高于束带修饰之礼者,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解法三

孔子说:凡是来求教于我的人,只要能在身心上约束修整,或高于约束修整之礼者,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以上三种解法可以并存,见师之礼,固须准备薄礼,然出以恭敬之心,亦未尝不可。孔子阐明他收学生的态度,是要自己想学,自己愿意增上,当学生愿意讲究见面礼时,期盼他「以上」,借着准备礼物,或身心的约束,或整齐衣冠,或是具备二者,就能看出此人是否诚心受教。愈有诚意,则愈容易受教。

【章旨】

此章言孔子虽诲人不倦,但也需对方有受教的表现。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字词解释】

愤:有心想学习而未能体悟。

悱:fěi,研究有所得想要表达却未能完整说明。

【白话解释】

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是有心想要学习而且想要懂的人,我不去启示他。虽已经学有所得,但还没办法将所学表达完整者,我会开导他,使他豁然开通。但如果学生学习还没到这种程度,我不会帮他阐发,因为没有效果。我告诉学生事情的一个面相,如果他不能类推到其他面相,没有这种学习能力者,我就不再以此基础教下去,要转用其他的方法来教。

此章言诲人的方法,希望学者自勉为受教的基础。不启、不发、不复,不是孔子轻于绝人,正欲学者知所以愤、所以悱,与所以反也。

【章旨】

本章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求知欲即欲道之心,再予启发,但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则换另外教学内容

时哉: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儒家对于权力的取得与维持,是最务实的。

孔子的天命是他努力学习历练而知,从十有五而至于学开始。

孔子一生弘扬礼教,反对像三家大夫那般目无君上地把持国政,如果自己能力强就去夺取江山,岂不是自打嘴巴。如学长所说,名不正言不顺,孔子是有德无位的君子,既无位,就不能做该位子的事情。

至于孔子会不会不爽呢?孔子一向正直但温和,所谓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周游列国推行王道不能成功,就努力办教育,对当代及后世都产生了伟大的影响。政治方面,弟子们也在各个位置上发挥了一定的功能。圣之时者也就是知道甚么时机要做什么事情,孔子起兵造反是无意义的。

时哉:@郑惠[强][强]谨做以下补充。

周礼说梦有六种,圣人也有作梦的时候。此是思梦,心中想念什么便做甚么梦。孔子心心想念周公,想为东周政治开出新气象,直至身体衰老,东周政治局势难为,故不再梦周公。身衰但心未衰,夫子仍为木铎之职,并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证量。

老子与孔子难分高低,前者一般认为其论述偏于形而上,清静无为的那一面;后者则多在入世的各个面向作教学。但老子不同于一般隐士,道德经中不乏治国的思想,孔子也说吾观老子其犹龙乎,这样的赞叹大不同于对长沮、桀溺等隐者的评价。只能说入世的天命在孔子身上,二人的高低实在难论。

阿莲老师:老师、学长们好!福建国学堂义工读书会的学长们就述而篇第四章“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进行了讨论,个别问题有分歧,请老师批评、解惑:

1.弟子们是如何观出孔子燕居这样的气象?

有部分学长认为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推王道不成,回到鲁国隐居以求其志时,弟子们所以有机会看到在家闲居的老师是什么样子,从老师的神态言语容貌行为,看出老师内心向道,容貌和蔼又正直自然。

也有学长认为,弟子未必是在回鲁后才有机会观察。无论孔子是否出仕,又或者周游列国中或周游回来后,都不会24小时办公事,都会有在家闲居时,有在家独处时。弟子们能观察到老师闲居的气象,说明弟子有在孔子闲居时与老师相处,师生、师兄弟间共学共住,甚至是给老师当侍者,所以有机会观察到独处时候的孔子。如《论语公冶长篇》中有“颜渊季路侍”,《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孝经》开宗明义先说“仲尼居,曾子侍”。通过近距离的视观察,看到孔子内圣外王的气象,看到至圣者是庄严而自然的,是让人信服而又乐于亲近的。

2.将孔子燕居的气象写出来有什么意义?

写出闲居孔子的形象,有多重意义:一、人闲居时最易放逸,言行毕露。通过弟子的描述,我们知道孔子是知行合一的人,是内心证量极高,是诚于中形于外的真君子。二、让后来人知道,见真章要看闲居时的作为,让后学者知道要如何经营我们的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三、孔子的气象告诉我们做人既要有冲天的志向、要循直道而行,同时又要通达人情世故、懂得权变,与人广结善缘。

3.这样的气象我们能做到吗?

很难。但是认真去学,心安于道,去力行,有希望做到。孔子说吗“我欲仁,斯仁至矣“,”力行近乎仁“。

4.“如也”很传神,请问有多传神?

如也,就像那个样子。这样说话生动而不死板,用比喻来描述孔子的内涵。

时哉:@谢秋莲谢谢贵读书会的分享,获益良多,也在此回应您们的分享。

1.弟子们是如何观出孔子燕居这样的气象?

燕居是孔子无事之时,无论周游列国或者回到鲁国,都可能有这样的时间。弟子们因为亲近孔子,所以才能看到这样的气象,这就说明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此外弟子们若没有相当的眼力,也无法有这样的发现。

2.将孔子燕居的气象写出来有什么意义?

如您们所说的几种意义,又可知所谓温良恭俭让得闻国政之人,他平时的为人处事。

3.这样的气象我们能做到吗?

说不难也难,说难也不难。横批相信大家都会接啦~

申申如也要靠智慧上的修学,夭夭如也则是仁心上的培养。还有以身调心,直身时能对治烦恼,意气自冲天;稍俯时则显得慈悲,和蔼遍寰宇。

4. “如也”很传神,请问有多传神?

如您们所说就是那个样子,不死板,也让人有无限想象。

阿莲老师:问题:1.古道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也要信而好古吗?

孔子好古,是好古人之道的朴质、本质,不是好古人的一切。孔子自己也说对古礼要有所损益。道的本质是不变的,比如五伦十义等,必须信而好乐,但对于古代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礼仪则要损,并增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一些礼仪。

2.孔子难道只是信而好古吗?孔子不是博古通今的人吗?

孔子是信而好古,同时孔子也是博古通今的人。

3.如何知道孔子是个博古通今的人,而不是食古不化的人?

如何知道孔子博古通今?孔子通晓古道,同时也深知当时的情势。他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礼上,他没有非要回到尧舜或夏、商时期,而是从周礼。从周礼,但形势变化,保证本质的情况下,也可以有行为和选择上的变通,比如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吾从众”,周礼礼帽用麻来制作,到孔子时代人们改用更贵的丝来做礼帽,孔子顺从世人之做法,因为麻做礼帽工艺繁杂,用丝在人工上更为简约方便,孔子就没有坚持要用麻冕。

补充,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因为古人之学已经很完备,把道理都已经说尽了。孔子只是因应时代需求而损益、删减,用符合时代的语言、方法来把这些道理传述下来而已。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白话解释】

孔子为丧家办事,或是邻居家有丧事,孔子在自家吃饭都不会吃饱,表示同情丧家所流露的哀戚之情。

【章旨】

言孔子助葬时的同情心,合礼又近人情。

大家好,述而篇第八章提出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如何讓自己與求学者生起愤與悱?

2、 如何讓自己是一位能啓發别人的人?

3、孔子啓發学生的方式是什麼?

4、什麼是举一反三?

5、此人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就真的不教了吗?

韵吕老师:老师们好。福建国学堂的学长针对述而篇第二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提出的问题,踊跃进行试答。汇总如下,请老师指正!

1、默识、学、诲這三件事情哪個最重要?哪個是最高境界?哪個是過程要講究的?

学长试答:

默而识之是最重要的,首先如果学了却记不住,跟没学一样。也就没有法喜,也不可能乐在其中,学而不厌。其次,没有将知识学问默记并内化于心,也就没有东西可以教别人,也就谈不上诲人不倦。所以默而识之是学而不厌及诲人不倦的前提。

诲人不倦是最高境界,因为不仅自己学到了,还能教化别人,利己利人,这是有仁心,有使命感,己欲立而立人的心态。孔子行为世范,用实际行动表明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自己受益,更应该教化民众,导正社会风气,同时将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圣人的境界。其次通过诲人不倦,深入浅出,说出来,并且让人听明白,也是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学到的标尺。而诲人不倦的同时自己对学问也在不断巩固和提升。所以诲人不倦是最高境界。

学习的过程是要讲究的,要会追本溯源,不能道听途说,要学习有传承的学问,不能学习歪门邪说。做学问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道在人身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找到有传承的好老师。所借鉴的经典要懂得辩真伪,要有可靠的出处和来源。不能人云亦云。

学长补充一:

默识、学、诲三者为递进关系。默识是前提,是基石,基石没垒稳,后面二者更无从谈起;故,诲人是最高层,也是最高境界。求到学问,充满法喜,进而教化他人,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学习要讲究,先要找对方向,圣人典籍、传承之道、良师益友都是学习的对象,否则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害人还害己。

学长补充二:

针对第二点末学也说说自己的看法吧,此章是求学修道之法,默识主要讲的是自己学习的一分,学而不厌不仅是自己学还要向他人学习,孔子以学不厌诲不倦为己任,是孔子志于道的境界,全心在道上而忘其我。这也是孔子教人学道方法:默识学诲,将心安在道上不偏离。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孔子不是也有在政治與外交上的成就,为何说除了这三者外别無餘者?

学长试答、孔子在政治和外交上也有成就,但是孔子办政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承文化、教化民众。孔子认为在这三者上有成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成就都是为这三者服务的。

学长补充一:这是孔子的谦辞。孔子讲这话是否应该是为了对弟子们强调为学重要性而言的。孔子本想通过办政治实施王道,实现大同社会梦想。行不通,最后转为办教育,试图以礼乐来教化人、宣传正道。不管是夹谷会盟的胜利还是作为外交大臣摈职的从容应对,都是孔子对礼的实际运用和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礼仪正法的最好宣传,更能起到诲人作用的一面。

学长补充二:孔子军事外交的胜利是他内涵的实际应用。孔子是把默、学、诲三者视为最重要,视为根本。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白话解释】

孔子那一天如果有吊亲友之丧,或者为其他哀痛之事而哭的话,那一天不但不奏乐,也不会唱歌。因为丧事办完了,主哀已尽,但心情未尽,余哀未尽,真情流露,是诚心,是直心。

【章旨】

言孔子吊丧之日,动之以礼,情发乎中。本章见圣人之心,即见圣人之仁。

时哉:@谢秋莲@冯韵吕谢谢贵读书会这么精采的分享,相信您们在讨论中一定有许多的体会,以及深入其中的快乐,不是在这边所能够表达的。谨就述而篇第一章及第二章再提出以下看法与您们交流。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最重要在于经学的整理,他使艰涩难明的符号,成为讲述性与天道的《易经》;使过往的历史故事成为推尊五帝风范的《书经》;让各地民谣成为无邪能端正风气的《诗经》;当代的时事,乱臣贼子的恶行,因为《春秋》让人别具一只眼。礼乐与政治、为人处世的关联,也因为孔子才彰显而流传于后世。他的不作与好古,功业远大于创作。

二、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都要透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是上求,诲人不倦是下化;上求、下化与心领神会,培养出孔子所有的能力。在这过程中要有法喜、要能有善法欲、要对所学有了解、学习各种诲人的善巧方便、知道诲人的好处、了解停止学习的坏处等等,还要有适当的休息、寓教于乐、慎独,最终成就他上求与下化的最高成就,圣人与君子的内涵。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十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字词解释】

暴虎:徒手搏虎。

冯河:冯音píng,徒步渡河。

【白话解释】

孔子对颜渊说:大道能推展的出去就去实行,若没有机会藉由政治的力量推行大道,就把道收藏在身,能用则用,不能用就不用,能做到这样的,大概只有我们两个人吧。子路听完后,自审不如颜回,然自己勇于行动,且擅长军事,故问孔子说:老师你若是带领三军作战,要用谁帮忙指挥大军?孔子听到子路这么问,就答复子路领军之道说:不丈量自己的能力,就赤手空拳去打老虎,或不用舟船徒步过河,能办得到吗?若徒手去搏虎,或自己抱着一股勇气徒步过河,结果被老虎咬死了、被河水淹死了,竟然死而无悔,像这样的人,我不许可与他共事。必得帮我统帅三军的人,是遇到作战时,心理能诚惶诚恐地有惧敌之心,不莽撞大意,能考虑各种危难状况,并有周全对策,且能非常妥善的制定出作战计划,这样的人才可以。

总之,攸关人民的事,为政者须小心谨慎的面对,不可因个人的好恶,或一味流俗,或莽撞独断。对利益众人之事,要深入谋划,考虑各种可能的状况,将损害降到最低,若能办成真正利众之事,才是仁人君子。

【章旨】

孔子以处世合宜称许颜渊,以义理之勇晓喻子路。

韵吕老师:

1、 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者的关联性为何?

德是智慧力,修德提升智慧力,让人生达到仁的境界,让人生离苦得乐、圆满幸福的方法和目标。讲学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正知见的方法要讲究,二是要把所学讲给别人听,能把所学讲清楚说明你真正搞懂了。这是修德的第一步。徙义是从心里明白并接受所学的义理,达到真正的知,而不是口中说一个道理,心里却不相信。改过是把所知的义理落实在行动上,也就是知行合一,做到真正的改过迁善。

2、只达到一项可以吗?

只达到一项,其他的三项会受“牵连“,无从做到。

3、四者都达到, 会不会强人所难?

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没有进德修业的人生目标就不可能有后三者,没有后三者就没有办法达到修德的目标。只有四者都达到,才能得到真实利益。真正想要修德的人是主动去求,向善知识学习如何讲学,怎么徙义、改过,学习的过程是乐在其中,法喜充满,就如颜回,乐在道上,欲罢不能。而不是被勉强的。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字词解释】

执鞭之士:手执皮鞭为王公贵人开道者,或解为守门之人。

【白话解释】

孔子说:富贵如果能以合乎道的方式求得,纵然作一个手执皮鞭为王公贵人开道者,或是执鞭守在市场门口,防范诈骗不实的行为,这两种执鞭的职务,虽然卑微,我也愿意去做。假如富贵不能以正道求得,就宁可放弃富贵,依从我喜好的正道。

【章旨】

此章言孔子修德好道,不谄求富贵也。

时哉: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介绍的是孔门十哲中,文学科的代表人物:子游、子夏。

有人说文学是审美、是艺术;有人用文学来表达感情;有人把文学提高一层,认为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的作业、心灵的活动,可以提高生命的层次。而孔门文学科的儒者,又是如何学习文学的呢?

时哉:@冯韵吕谢谢您这么好的分享,就述而篇第三章提出以下看法与您交流。

德是智慧力,特别是指出世的智慧,修德提升智慧力,才能通达出世间的“道”,断除烦恼,所以述而篇说:“志于道,据于德”;仁则是入世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量与内涵,而公冶长篇说:“未智,焉得仁”的“智”,是指入世的智慧,能够知道行仁的重要和方法的智,不同出世之德。

所以智慧可以分为入世方面与出世方面二种;或者一般世智辩聪,也可算另一种智,如果这种世智辩聪都用来利己,那就是凶德了。

讲学者必须修德,修德必须闻思修,听闻了经典的义理,要改变想法才能真的徙义,使行为合宜,改正不善,进而改变命运。改变命运、断除烦恼、趋吉避凶既然是人人所希求,本章勉励人达到此四者,又怎么是强人所难呢。

阿莲老师:就述而篇第八章-不愤不启之问题,福建国学堂学长们有些讨论,敬请老师批评指导,以帮助学生等更起愤悱之心:

1.如何让自己与求学者生起愤与悱?

冯韵吕学长:生起愤与悱之心要先弄清楚学习的目的。是不是学懂了将来要讲给别人听?是不是预先学习了,还有一些地方怎么也搞不懂,迫切想知道老师怎么阐述、正确答案是什么?

郭英萍学长: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危机感、“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才会有愤与悱的求知欲。

末学:愤悱的前提是求知欲、善法欲。有好奇心,带着责任感、使命感来学习,具体到求学中则要懂得预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教于高人。

2.如何让自己成为能启发别人的人?

冯韵吕学长;自己要好学、力行,然后要善于观察别人的特质,看他的天赋在哪些方面,引导他激发他的善法欲。

末学:要启发别人,首先自己得是高人,不仅有足够的内涵、还要懂得教学的善巧方便,根据求学者的不同根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启发。

3.孔子启发学生的方式是什么?

冯韵吕学长:孔子用情境教学来启发学生。

末学:孔子教学善用“导”,《礼记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颜回赞叹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根据学生不同的根基,因材施教,随缘使用摄法、折法等。引导学生时,孔子“善问”,也“善待问”。

许海燕学长:孔子启发学生,无时不教无处不教。其日用平常无不是道,即使不说,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亦是教,如其所称“天何言哉”。而领悟学成,则视学生根器了。所以,愤悱之后,中人以下亦可成为中人以上。

郑惠学长:孔子启发学生,有托迹示现方式,比如宰予昼寝;有观机逗教方式,比如子贡欲去告朔之xi羊;有闲聊讲学,如仲尼居曾子侍,讲孝经;有明征暗喻,比如觚不觚,觚哉;对比方式:女与回孰愈,有因材施教方式:如不同人所问孝或政等不同的答案等。

4.什么是举一反三?

冯韵吕学长:举一反三就是

告诉他事物的一个方面,他能推理出其他的方面。或者能够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灵活处理事情,不古板。

5.此人不能举一反三,孔子就不教了吗?

冯韵吕学长:还是教的。比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孔子不是也都教他们,让他们都变成诸侯将相之才了吗?

末学: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说明学生的根基尚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进度或方法。孔子不会不教,只是改变方式,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改用其他的方法提升他。

今天分享《论语》为述而篇第七第十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字词解释】

齐:zhāi,即斋戒。

【白话解释】

孔子办事一向谨慎,而对于“斋、战、疾”这三件事尤为谨慎。斋是就祭祀方面来讲,古人祭祀,心要特别清净,在祭祀前十日就要斋戒,内心不能有任何五欲六尘的欲念,并舍弃平时生活的享受,停止一切交际,饮食住处都要改变。且沐浴之后必穿上洁净的内衣,心里想着祭祀的对象。并改变平常居处之地,住在斋宫之中,且不饮食、不饮酒,也不茹荤。祭祀时诚心祭拜神明或祖先,如此谨慎斋戒祭祀,必得加被而受福。战是指作战要谨慎,两刃相交,性命在于俄顷之间,必须谨慎,才能克敌制胜。至于疾,是有了疾病要谨慎,不能乱投医,所谓医生没有三代的传承,不服其药,这是服药的谨慎。

【章旨】

此章记孔子所慎之行也,斋是指祸福关,战是存亡关、疾是生死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83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5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41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4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24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54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69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6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7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40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12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6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1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1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字词解释】 窃:谦词,指自己。 【白话解释】 孔子说:我只是叙...
    荷荷花阅读 2,288评论 0 2
  • 论语正音及白话(先进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白话解释】 ...
    荷荷花阅读 2,384评论 0 3
  • 曾经我朋友对我说过,你带书回家有用吗,有看过吗?
    大大大丶大冬瓜阅读 161评论 0 0
  • 今天家齐跟李娜老师上了第二天的思维导图课,今天用导图学的是英语,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画了2幅英语导图,一幅明天的作息...
    付神阅读 45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