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基础知识: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识,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然而,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
1、 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2、 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于是,绝大多数的信息,谈不上是知识。
定义清晰,会使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 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不论做任何比较或者选择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可以引入这么一个维度:时间。因为它几乎是你不得不消耗的有限资源,所以在决策的时候能够把它考虑进去,显然对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逻辑学,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他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是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更是这一类,掌握它显然(即便是听说读写中只掌握了阅读这一项也都可以)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你再想想看,编程是不是也属于这一类?最终,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 —— 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对于普通个体来说,体系化又从何而来呢?我有个理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很多时候你无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
底层原理:
方法论总是相通的。你看,若是信息这个东西想要被称为知识,需要具备这么仅仅两个条件,那么绝大多数的信息就会被筛除。之前我们说,所谓的选择,其实无非就是添加条件,你看,背后的机理是否完全相同、相通?
比如,就算你知道“鬯”这个字怎么读,通常情况下这事儿本身很难成为你人生中重要决策的依据;并且,这个字的存在与否,以及你是否会因为认识它而改变你的生活,答案非常显然—— 皆为否,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当然,作为消遣,无可厚非。
从“大多数人从不认真考虑长期”这个事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牛人都一样,不怎么在意绝大多数“新闻” —— 因为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实际上对自己不仅没用,长期来看,依然没用,并且,实际上一点都不稀奇。但在特定的领域里,他们却火眼金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起码比别人知道得更多)。沃伦·巴菲特说自己“从来都不看新闻”,大抵上指的是他从来不看小事件,至于与他的人生选择相关的大事件,他能了解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地步—— 于是,也用不着看别人发出来的“新闻”了。
同样很多知识其实早就已经有了,只是如果我们没有去发掘和利用,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油,虽然价值连城,但却无法发挥作用。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融会贯通”。那,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质上来看,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那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很简单呀,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只有两三个节点时,没有什么连接可能是意外的。两个节点之间能有一处连接;三个节点之间能有三个连接,四个节点之间能有六个连接,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可能产生的连接数量变得越来越多……
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践行法则:
从一开始就不去操心“学它有什么用?” 不仅如此,从一开始就觉得学习本身很有趣,于是,学什么都很有趣…… 甚至,在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依然觉得学习很有趣!
先学会如何学习,然后再继续学习,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
直接的结果,就是一直在“漫游”,常常毫无目的,甚至根本就不想有目的。
在其他领域,这也许不被认为是好策略,但在知识面前,这绝对是个好策略,因为你会越来越频繁地产生这种幸福感:
真没想到!学过的那个东西在这样的地方用得上!
这种幸福感,叫做Serendipity,即,意外的好运。然而,我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你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意外”其实一点儿都不意外,完全是必然。
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想象一下吧: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 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思考与践行:
1. 在此之前,你有没有想象过,我们反复提到的“长期”这个概念,在这样的话题里有着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呢?
没有想过。
很多事情一但套上长期这个维度,价值和选择的难易度就显而易见了。
2. 锻炼自己融会贯通能力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学啊学”之外,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呢?” 把这句话放在一个显眼之处,随时拿出来问,直到你无法忘记这个问题为止……
我准备把这句话和其他长期有用的问题一并作为我的手机屏保。
3. 今天终于深刻体会到了吧?概念不清,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么请问,你以后要用什么办法让自己避免这种尴尬呢?
掌握最小必要知识,并且运用关键的维度作为决策的依据,如:长期、有用。
问自己关键性的问题。
4. 请重新阅读《决定价格的究竟是什么?》,供需关系决定价格,那并不是我的原创,但,我是那个学过之后,把那知识真的用起来的人…… 那,你觉得我和大多数人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关键就在于用,用也分三层:
1、有用的知识才是知识,看完就忘的只是信息。
2、能被时间检验,长期有用的知识才有价值。
3、这个知识还能不能用在别的地方。
绝大多数人卡在了第一层,至少我身边的人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