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这四本书。《于是生活像极了生活》是梁实秋的女儿精选的五本文集之一,还有四本没读,读完了再一起写一篇读书笔记。今天我重点说说这三本。
杨天真是我听播客时开始知道并继而想了解的,她给我的印象是不算美但非常自信非常聪明非常努力,逻辑感很强,很有成就。她集著名经纪人、综艺大咖、大码女装品牌主理人、新锐作家等等标签于一身,主播“她什么都懂,却还那么天真”的播客《天真不天真》。她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走遍了60多个国家,走进丛林也停留城市,目睹奢靡,也享受自然。跟着她的《去遇见》,仿佛和她一起遇见山山水水,遇见多样性的人类,遇见宁静与喧嚣,遇见放肆与深思。
在《去遇见》描写法国巴黎这一篇中,她写到“听过这样一种理论,人其实不会忘记任何事情,从出生到死去,所见的人、所经历的事、所读过的书、所见过的画面……一切其实都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因为大脑远比想象的还要庞大、渊深,宛如无尽的海,那些我们以为忘记的事情,其实只是被重新编码压缩,从记忆的表层去到了最深的随机空间。那最深处是人无法用理性触及的,却能被某种‘引子’所唤起,一旦你遇到了那个‘引子’,所有被遗忘的故事,就会鲜活苏醒,汹涌而来。”读到这儿我想,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对于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只要找对了他的“引子”,是不是也可以唤起他的记忆呢?
在看意大利米兰这一章时,我知道了世界四大时装周:巴黎时装周奢华与高定,纽约时装周实用和商业,伦敦时装周前卫和实验,米兰时装周更凸显服装的工艺和细节,而且风格上也会有更多的女性化视角。还了解了在巴黎不做指甲,就像裸体出门一样极其不礼貌。在巴黎可以不化妆,但是一定要做指甲,这是一种时尚。
她在亚马孙河上看到的第一种奇景是成百上千只亚马孙鹦鹉以及其他许多雨林鸟类聚集在泥沼中,啄食泥土,这些鸟儿每天都要飞行100多公里,到这里来吃土,这是因为亚马孙雨林中许多果实和种子里都含有毒素,但这些泥沼黏土中的矿物质刚好可以帮他们中和毒素,而这些鹦鹉的平均寿命是80岁,最长的可以到120岁,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每天长途拉练身体倍儿好。我跟着开了眼界。
我特别喜欢这几句话: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私人化的偏见。时尚就是有存在感的自己。永远在别人目光中充满存在感,闪闪发亮,过目不忘。”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始终存在着某种体验,超越语言、文化、国度,甚至信仰本身。它能够直接穿透你的理性,在心灵深处向你确认,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这个世界也不孤独,没有什么是终究无法互相理解的,只要你愿意感受,你就会与一切相连。”
“自由是一种拒绝和接受的权利,自在是内心里的宽广和惬意。不管是努力工作还是四处旅行,其实都是这8个字的践行。”
《横断浪途》是我听鲁豫和七堇年对话的播客“岩中花述”中听到的,很感兴趣,马上就下单买了这本书。七堇年用三年时间,穿越横断山脉三万里,感受天高地厚,走出自我的洞穴,追寻内心的声音,并出版了旅行随笔《横断浪途》。七堇年在这期播客里说,“如果你在城市中热爱养花,把你阳台上的花养得很好,每天早上,你去浇水的时候,很平静很开心,那个过程就是你的横断山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横断山脉,就像这期节目的标题——壮阔与极限在横断山脉,也在柴米油盐!”
在这本书中作者七堇年一共写了五章。第一章风与峰之间,第二章人与星之间,第三章路与雪之间,第四章信仰与森林之间,第五章夜与海之间。第一章里每个小故事的名字起的都有意境:应许之湖、石头之吻、结界之桥、时间之碑、舍得之山、松堂之尾、预期之困、迷雾之攀。
我喜欢她写的这几段:
山中四季的每一天,每一处都是不一样的,一想到此,你对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也心满意足起来,从此你将对时间,对无常,对一切人性斑驳淡然视之。那座山不会为你而变得不同,只有你,因这座山而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
不是我能改变那里什么,而是我被这些经历改变了——自然赐予的又一重恩惠。
我们都不能真正地、切肤的,理解他者,如同我并不能真正理解一只穿山甲的一生。但只有当我们相遇,深情,平等的凝视他者抛开占有,操纵,仅作深情地互相凝视,爱才会发生。爱是平等的互相凝视。
从这本书中,我还学会了两句话: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即便见识了天地广阔、历经世事沧桑,依然能对微小事物(如草木生长)保持悲悯与珍爱之情。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核心含义是揭示人性中刚强与细腻特质的平衡共存。1970年代余光中创造性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融合东西方诗意。余光中的《世界在走,我坐着》我正在读。
《活山》是我在一次看周轶君的演讲时周轶君提到的,也是很感兴趣,当即下单买的书。
《活山》的作者娜恩·谢泼德,是英国作家、诗人,一直生活于苏格兰阿伯丁,曾在阿伯丁教育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她终身未婚,与山为伴,阿伯丁附近的凯恩戈姆山区遍布她的脚印,作品也多以大山为主题,包括散文,小说和诗集。《活山》是她唯一一部散文,写于二战末期,因“不合时宜”而雪藏三十余年,1977年方才出版。近年来谢泼德的作品声誉日隆,《活山》已被视为英国自然文学的经典,2016年为了纪念她,苏格兰皇家银行将其肖像印在了英镑上。
我印象很深的有以下几段:
这种由观看静止事物时转动眼球带来的焦点变化,强化了人对外在现实的感知。如此一来,从静止的事物里也能发现变化与发展,只需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改变脑袋的位置,一个全新的世界兴许就会出现。低下头,最好从你看的方向扭过脑袋,然后蜷曲双腿,弯下身子,直到你眼中的世界天地颠倒,一切变得如此新奇!在这之前,我从未靠肉眼发现过地球是圆的。细节不再是以我为焦点的某幅图景中的一部分,此刻,处处皆为焦点,万物不再以我为归处,也不再与旁观者相关,这大概就是大地看待自己的方式。
山常常在我毫无目的地漫游时向我袒露出最完整的模样,心中没有必须到达的目的地,所到之处也算不上特别,我不过是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就像去拜访一位朋友,除了与他作伴,别无其他意图。
在某座湖的出口处,浮冰包围中的水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数以千计的松针裹成球状,松针纠缠得如此紧密,它们的对称形态得以永久保留,它们被打捞起来之后仍然可以保存好几年,对那些没听过这个秘密的人来说,可算得上植物界的一大谜题。
前六章作者写的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石与水,霜冻和阳光。从第七章生命植物这一章里,作者开始提到活山这个词,她说一切不同元素都归属于活山这一实体。生命似乎不会理睬恶劣环境的警告。这些山花的纤弱难以用语言传达,它们的根茎纤细,花朵柔弱,但只要向其灵魂深挖,就会发现永恒耐力的根源。或蜷伏成团,或纤长如丝,它们就像一块块儿死木和一条条筋脉,在土壤下保存了植物生存的必备能量,即便在地表以上的所有生长都已停滞,不管是被火烧,被霜冻,还是渐渐枯萎,这里依然一片生机勃勃。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季节,大山都因它们的存在而生机勃发,就算根被摧毁,泥土里仍然保有活着的种子,准备好重新开始生命的循环。世上再没有比这里更适合的地方,能够证明生命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切都在设置重重障碍,生命却毫不理会。
《活山》类似这样的描写很多,真的是“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
我觉得《去遇见》、《横断浪途》、《活山》这三本书的主题都是“存在与探索”,杨天真说“远行,是一种抽离,也是一种求索。”七堇年说“旅行,是一种切肤的在场。旅行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娜恩·谢泼德说“这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对山的生命体察的越深,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深入。”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对作者充满了感激。我虽没去过那么多国家,没有爬过那么多山,但这三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多样性,让我更坚定我的微信签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