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论述了作为主语的”你”的问题,结论是人首先要有“主体感”,父母老师等监护人有责任义务从婴儿出生帮助他形成“主体感”,逐渐达到自己做主的程度。
这一篇接着谈论另一个问题,谓语动词:想、活出。
活出:形成、变成的意思,这个容易理解。
重点来说一下想:想要,决定要。
我理解这是一个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思考过程。
思考时间短暂的想要,基本都是一些结果确定的想法,比如想要喝水,想要买件衣服;想要之前能够预知结果,因此也是容易量化的。这样的想要是欲望、需求,desire;
思考时间长的想要,一般是结果不确定的,比如决定结婚,开始创业,学编程;这些想要在没完成前不能完全预知结果,无法量化。这样的想要称为渴望,aspire;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本书的主旨显然是后者,当年出版时主要是针对日本青少年一代的,是《日本少年国民文库》十六卷中压轴的一卷。
作者是一位爱好文学的哲学家吉野源三郎,他在书末的《关于作品》一文中透露,当时在计划书写时,这本书就是侧重伦理,传递根本性思考的。
全书的章节结构基本先是小主人公哥白尼在学校的见闻,以及和舅舅的讨论,接着就是舅舅通过写信的形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就某一个主题进行细致的阐述;然后逐渐过渡到小哥白尼也开始主动写信给舅舅,接着是小哥白尼收到舅舅的笔记本,最后是小哥白尼开始学着舅舅自己在笔记本上也开始记录。
书中讨论了很多主题,处处都能启发思考:
第一章讲从主观到客观的转变,作者比喻仿佛是人类宇宙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那样;
第二章讲人生意义必须要自己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真实感受、打动自己的事物方面出发、思考其中的意义,要“不管是谁”!
而我之所以第一次在书店看到此书没买后,第二次去往另一家书店满店只寻此一书,也是因为“看了第一眼(第一、二章)后就被打动了”。
之所以被打动,是因为我在青少年时根本没有如此思考,特别是缺少”不管是谁“的那种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且当下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依然缺乏这些;
第三章讲的是小哥白尼兴奋的写信给舅舅,讲他发现人类社会好像一张大网,舅舅回信说这就是”生产关系“。同时,讲到牛顿并不是在苹果砸到他的一瞬间想到了万有引力,而是他一直在思考,被苹果掉落砸到后,又进一步的想象思考,把月球和星体都囊括进来综合思考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
第四章讲每个人生活条件并不平等;但优越的不要歧视嘲笑低下的人,反过来,贫穷简陋之人能显现自信更是值得尊重;同时阐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区别。
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大致明白万有引力并不是一瞬间发现的。并且知道人可以通过是否生产产品划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如此看,我现在书看的多,写的少,发表的更少,基本就是消费者;以后要多写多发表,做一个生产者,再慢慢成长为高质量的生产者。
第五章讲拿破仑有伟大的十年,也有衰败的十年;作者说人类的善良、英雄气魄与人类进步结合才值得尊敬,才有价值;不然,很有可能好人做坏事。
对于历史人物需要有全面了解,更需要建立历史观,这样自己才能独立批判的从历史中看到些规律,而不是盲从;尤其是关于英雄,需要有辨别标准,有很多的英雄只是匹夫之勇,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已。
第六章--第八章讲小哥白尼违背誓言,在讲好的朋友遇到霸凌时需要站出来共同面对时退缩不前,进而身心遭受巨大折磨,并不断自我反思。最终在舅舅开导下,通过写信真诚道歉取得朋友原谅;
用了三章篇幅讲了一件小事好像小题大做了;应该是考虑青少年对于道歉、背叛、反思等方面容易走极端,从而破坏友谊导致成长不顺,所以讲的特别细致。
还专门让母亲出场讲述了她年轻时一件相似的小事,足以显示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有相当深度的认识和爱护之心。因此此部分也可以作为为人父母者面对相似问题的参照。
第九章讲了小哥白尼发现植物生命力的顽强;舅舅介绍了最初的佛像是由希腊人雕塑的,而不是佛教发源地印度。
学问和艺术没有国境!这一章彰显的主题值得好好思考。结合第三章的人类网络法则,现代社会,不管是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不管是发达社会还是欠发达地区,日常使用的物品、接受的服务、学习的知识,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即使是2000年前,甚至更早,也是类似,学问和艺术是超越国境和民族的!
第十章也是最后一章是小哥白尼收到并认真阅读舅舅的笔记;然后自己也开始记录。在第一篇里,他决心想要成为父亲遗言期望那样的高尚的人,同时在没有成为生产者前决定先做一个好人。
吉野给青少年、包括成年人展示了一系列的思考、交流、反思的详细过程,并列出了一些思考主题。书中没有庞大的、步调一致类的主题,比如“为而努力奋斗!为而勇于奉献!成为**接班人!之类的”。
而是循循善诱、耐心交流,引导青少年自己去寻找,去思考,甚至去痛苦。因为结合着自己亲身感受、从感动自己的事物出发的思考,能得出属于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不是什么标准答案、宏大叙事。这样的思考是渴望 aspire,是探险,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问出了最想问的问题: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