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某位常人眼中“非常有人生经验”的朋友讨论关于知识的哲学,我说:“在我们开始前,我们必须在『知识』这一词达到共识。”他点点头,我继续说:
“知识的源头是什么?知识的源头显然不是来自大学,而是来自生活。最早期的知识是人类从生活中的领悟而得来,比如磨石器制造工具。经过时间与经验的积累,已知的知识越来越多,并被当时所谓的大师汇集成学问(学问即是某方面知识的综合)
原有的知识之上生长了另一个知识,当人类发明了工具和起火,厨艺的学问正在默默的诞生。学问一部部的流传了下去,不同的学问产生了不同的职业和产业链,组成了人类文明的开始,其中有关思想的学问也开始陆续出现,比如先秦百子,早期的东西方哲学。
进入人类后期近代,学问与知识的创新来自于学问与学问之间的相互融合、混搭后再产生新的学问,比如说早期物理学里发现了电波辐射,本以为是种没用的辐射,直到后来发明家运用这个物理知识在机械知识上进行融合,发明了收音机。收音机的到来意味着当时的新媒体,相应的广播职业也开始崛起。后面的也不用我多说了。
生活產生了知識,知識組成了學問,學問建構了領域與文化,領域與文化就是現今的社會文明。
這樣的一種循環會造成一個良性現象,社會的知識不停的增加,新領域不停的出現。”
在我的长篇大论了之后,这位人生经验丰富的朋友给了一个让我非常失望的答案:“其实你不需要知道这一些,知道这一些有什么用处?”
真相背后隐藏的意义
有些知识看起来作用不比懂得炸鸡排来的吃香,那是因为人们还看不见知识背后的可能性而已。
这位人生经验丰富的朋友,并没有看见我所说的东西背后隐藏的可能性。当然,他不是唯一一个。
我曾经和几位同事玩心理测试,我问他们:如果自己是大自然的其中一份子的话(如:水、树、风等等),你认为你会是什么?
在他们给出了答案后,我的解读往往能掏出他们内心隐藏的各种想法,事后他们告诉我,很准。
其中一位同事好奇的问:“你给的解读是你自己想的吗?”我说是啊,随即这位同事脸色一改,很无奈似的说道:“我还以为是哪个心理学博士说的呢,原来只是你自己想的。”
他这种说法,仿佛说着只要不是博士想的,刚才给出的解读就算明明觉得很准,也通通都变得不准了。
这是人类普遍崇拜权威的盲目,认为凡是普通人都无法达到大师们的高度,其中包括自己和身边的人。殊不知大师也是从普通人进化而来。
了解知识的来源,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仅仅了解了过程而已,最重要的是认知到背后的那一可能性——知识来自于生活,其实人人皆能创造知识,只要你还活着。
当你认知了这一可能性,潜能才有机会被自己展现,因为原本的你或许根本不曾相信过自己能创造知识,创造知识对你来说是神秘的,是不可见的。好多人都同样隐藏着这一限制性信念。
这就好像一幅墙壁,虽然原本就装上了门,但从你出生开始门就被各种家具杂物阻挡着了,你也就从来都没有想到原来门的背后所以藏的宝藏。
知识来自生活,创意来自融合,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并不是大师博士们才可以做到的东西。但因为人们普遍没有认知到这一点,一切的潜能皆在自己身上,只是人一出生并没有任何“大脑使用操作手册”而已。
我不是在否定任何大师,因为向大师学习知识永远是必须,但如果要成为大师,主要还是得靠自身的发挥去创造知识。
人生经验丰富不代表能够看出这一点,知识储备丰富的人也不一定能看出这一点,只有渴望看见可能性的人知道。(这一种渴望会致使一个人自然的运用自己思考的某种功能,这一功能我们会在以后详细解释。)
要做到创造知识,你还是得了解一些有关学问的词汇。
就如你要学写英文报告,那你首先当然要学会英文;如果你要学会编程,那你当然要先懂得编程语言;如果你要学会如何创造知识,那你就得了解有关学问的词汇。
而这一些词汇,往往看起来简单基本到不行,却背后隐藏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当我谈世界,我在谈些什么?
你曾经试过与你语言不通的人沟通吗?如果有,你一定尝试过这种鸡同鸭讲的滋味,你竭尽所能的比手划脚,挤尽你所懂得的语言,但对方还是搞不明白你到底要说什么?
事实上,这一情况无时无刻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上,尽管我们所用的是同一种语言。
要是有人问你,你明白智慧的意思吗?怎么断定聪明?知识是什么?见识又是什么?怎样才算是自信?
大部分人会一时语塞,会尝试解释,因为这些词汇基本到不行。可偏偏就是这么基本的问题,却又可以让人们答得含含糊糊,不知所云。
这是因为人们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词汇本身的意义,人们对大部分的词汇都只拥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非常模糊而不完整,然而,我们却都以为我们知道其意义。
人们每天都在运用着这些词汇,但事实上,他们竟然都不了解这些词汇,却还都以为自己听得明白他人的表达。
你知道『知识』的存在,却不了解『知识』;你认出『自信』的外表,却不明白『自信』是什么;你觉得某个人『聪明』,却又不理解『聪明』的定义。
有好多词汇是我们忽略了的,以导致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了解不够深,也让人与人的沟通造成困难,我们彼此说着同样的语言,却表达不同的意思。
当你听到『世界』这一词时,你会自动自发的想到自己所认知的『世界』,你想起的仅仅是你自己的『世界』,你以为对方所说的就是你脑里的那个世界,但事实上对方所说的『世界』却是与你想的不一样。
当物理学家谈到『世界』时,他说的是分子和量子组成的无限量宇宙;当神学家谈到『世界』时,他说的是神明所开创的大地、天空、宇宙、宇宙之外;当哲学家谈到『世界』时,他会告诉你一切感知中的世界,都是我们的感官在空间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们的感官限制,我们其实看不见真实世界的真正样貌。
但由于对词汇的不了解,双方的沟通可能明明是在鸡同鸭讲,但双方却都以为自己了解对方。
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的频繁产生的误解,也是因为双方都以为对方听懂了,事实上却没有。
如果你不明白我即将与你探讨的词汇的真正意思,那往后我无论说什么你都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我,甚至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理解错误,却以为自己懂了。
不起眼的词汇细节,惊人的效率后果
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必定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或者多技),这些技能建立在我们的学问之上。
我们以这些学问来谋生,生存,自我实现,完成梦想。
但,很多人对于学问的架构并没有完善了解,这意味着只了解学问的一部分,只用了学问的一部分,而不是学问的全部。
换句话说,不了解学问的本质将使我们无法完全的学以致用,无法完全发挥学问可以带来的效能。
只有清楚了解了学问的整个架构的成分,里面的所有因素,我们才能够好好的利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去建立自己的学问系统。
这就好像物理学思维方式——将物体溶解到最小的份子后,你将能任意塑造任何形状。
事关学问(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