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列随笔 〗:
徐霞客的“游记”都是游了再记
作者:茅永辉
1640年(清崇德五年)6月,一位万里遐征的游子,回归故乡江苏江阴县南旸岐。数十年旅途的风雨和艰辛,深深刻在他那瘦削的双颊和紫铜色的额头上。未曾想,他回到家乡不久,便一病不起。病榻前的书案上,堆放着一叠叠游记手稿和各色各样的“怪石”。他“不能肃客”,颤抖的双手却仍攥着“怪石”,“摩挲相对”,细心地观察和研究。仅仅半年多,即1641年3月,他的手里紧攥着两块石头标本,离开了人间。这一让人刻骨铭心的镜头中,仿佛映出了一连串这样的画面:与长风为伍,以云霄作伴,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饥啖野果,渴饮清泉,耳不闻金革,目不堵荒残,徜徉潇洒于人迹不到之境。他,就是写下《徐霞客游记》这部“千古奇书”的“千古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生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的一个官宦世家。到了他父亲徐有勉那一代,家道已经衰落,徐有勉虽然也很有学识,但却终生不曾为官,也不愿与权贵结交。聪明的霞客,从小喜欢读书。先祖留下的一座“万卷楼”,成了他的乐园。他对科举应试一类的经书从不感兴趣,一捧起历史、地理、探险游记一类的书籍便废寝忘食。这些书,强烈地吸引着他,感染着他,使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遍游祖国山川的宏伟志愿。“父母在,不远游。”然而,在父亲病逝,服丧期满,慈祥又坚强的母亲就鼓励霞客远游,还特地为儿子亲手缝制了远游冠,以壮行色。22岁那年,徐霞客辞别老母和新婚的妻子,踏上了远游的征途。
这之后数年的游览,可以视为徐霞客游历人生的准备和起步阶段。他凭兴趣去了附近的太湖、泰山等地,并没有留下游记。徐霞客第二阶段的旅行,是在他28岁至48岁的20年间。浙江的天台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河南的嵩山、陕西的华山、福建的武夷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但这个阶段的游记仅留下了一卷(遗失的大部分,是不是这个阶段的游记?),只约占后来成书的十分之一。
奇人远行,游法也与众不同。为便于实地考察,徐霞客从来都是徒步跋涉,间或乘船,绝少骑马。在较长的时期内,随他同游的是一个仆人,但每到险要之地,他都会留下仆人,背起行李,只身前往。远游西南时,一位名叫静闻的和尚,有志赴云南鸡足山朝香,愿与徐霞客结伴同行。但是很不幸,途中静闻因病离世。“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和唯一的游侣含泪永别,霞客背负同伴遗骨,在崇山峻岭中孤身前行。按照静闻的嘱托,霞客把伴侣的遗骨,一直背到鸡足山安葬。
第三阶段为1636年至1639年(明崇祯九年至十二年),历时4年。此时的徐霞客已年过五十。其间,他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留下了9卷游记。这个阶段的游历,直至徐霞客一生颠簸的最后时刻。那是在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后,徐霞客因体力严重透支,只得终止其考察之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30多年的游历探寻,虽然历经艰险,一次一次死里逃生,却从不以为苦。而且一日行程终了,他都要把当日经历和观察所得,一一记录下来。有时日行百里,疲惫不堪,到晚上他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中,点起如豆的油灯进行写作。甚至露宿山野,寄身草莽,也要燃起篝火,坚持写他的游记。
之前,在我国众多的地理古籍中,所记载的多是疆域沿草和建置风俗,对各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则很少介绍,而且其中还有一些是承袭附会,随意穿凿,以讹传讹。徐霞客有心改变这一点。他每次出游之前,都要细致阅读有关地理书籍,找出“疑窦”,确定考察的重点目标。每到一地,尽量收集地方图志,认真研究。考察时,“一丘一壑,支搜节讨”。
徐霞客得知,潇水(或称湘江东源,为湘江的上游河段)的上游有座叫三分石的山峰,是几道水系的分水岭,一支流往广东,一支流入广西,另一支流向湖南,即潇水。他为了辨别这个说法是否可靠,便找了一位瑶族人作向导,冒着大雨浓雾,溯潇水而上,在深箐上艰难地攀援了数里地,终于找到了三分石。他发现,事实与人们传说的完全两样,原来,从三分石流出的水,都流入湖南境内,并不流往两广,从而纠正了传说中的谬误。
徐霞客三上雁荡山(大部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尽显了他求实的科学精神。雁荡山是一座名山,相传山巅积水为湖,秋雁南归多宿于湖,故名雁荡,其山则称雁荡山。古书记载,大、小龙湫之水源于雁荡。为究其竟,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三登雁荡,终于弄清山上确有雁湖,也有雁群栖息,但雁湖的水,一支往南,一支往北,均与大、小龙湫无关。至此,雁湖与大、小龙湫的位置和关系,方得正确记述。
两度考察桂林七星岩,徐霞客踏勘了七星岩整个山体,对15个洞口的分布都作了综合描述。其所记各项数据,虽是目测步量,却与20世纪五十年代中科院地理所测量的结果大体相符。同时,他对溶洞、石笋、钟乳成因的解释,也与近代科考相一致。这些卓越的科学成就,都记录在他的游记中。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当今)21个省、市、自治区。他的游记主要有前期的《游记》、《鸡足山志》、及后期的《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等。只可惜,徐霞客30年中写下的260多万字游记,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由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尽管如此,徐霞客在地质方面取得的超越前人的非凡成就,犹如一颗闪耀的巨星,足令千秋万代的人仰望。
一部《徐霞客游记》,无疑是“游记”之巅峰,无人可以企及。于是,精明的后世文人墨客,既想写游记,又要图省力省事,自然发明了许多“游记”的神写法,少游多记、小游大记,甚至不游也记,如此之神功,简直可以将《徐霞客游记》弄的不像“游记”了。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