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没有好坏,有了比较,就有了区分。
说到“比较”就会有比较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或参照物,不同人的所谓好坏、对错都是主观的,没有了实际意义。
而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争执、矛盾问题就常常来源于没有统一标准或参照物,解决问题的根本也存在于此。
1、参照物是选择出来的
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参照物,人们会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今天下午我在书房窗户下的书桌前看书,抬头看向外面天空,浅蓝色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乍看上去,白云是不动的。但我知道它是在动的,我以窗户框为参照物,盯着一朵白云一直看。果然,我看出它在一点点向前移动,几分钟后,那朵白云就越过窗户边,跑到墙壁后看不到了。远处的和近处的一栋栋房子,却没在动。
我联想到:如果此刻我是坐在开动的车上,以车为参照物看房子,房子却是在动的。
所以,针对同一件东西,以不同参照物去看,他是不同的。
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当做参照物。由于每个人的参照物选择不同,产生了不同人眼中不同的世界。
2、规则标准是协商谈判出来的
一群人要做好一件事,就要有统一的规则标准,不然,大家做事可能会南辕北辙。
那怎样统一这个规则呢?需要大家来协商谈判。
大到联合国、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组织、家庭,都有通过协商谈判出来的做事规则标准。比如,联合国有联合国宪章,国家有宪法,公司有规章制度,家庭有传统行为准则……
只要有共同的目标,都可以协商谈判出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标准。
3、生活中的应用
A、在工作上:
只有在一个统一的规则标准内,大家评判对错才有意义。
我们身边应该有这样一个人C,在公司里,他认真做事,不迟到早退,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并且每次都能准时按公司要求完成工作内容,C也经常受到公司和领导夸赞“勤快优秀”。但是,在家里,家人却经常抱怨他不积极主动做家务,不愿意带孩子等时常发生,家人说他“好吃懒做”。
为什么同一个人,评价出来的结果相去甚远呢?
因为这是用两套规则标准在评价他。
对C来说,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家里的行为准则是不同的,导致C在不同的场所行为表现也不同。
所以,不同人去评价一个人时,要注意使用统一的规则标准。
B、在教育上
在教育孩子上,也要如此。不然,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会问题百出。
比如,有些家长的理念认为放学回来要先做作业,做完作业才能玩。这些家长看到孩子放学回来先玩,然后再做作业,看到孩子完成作业到很晚,就生气。天天这样也担心影响孩子睡眠,白天听课没精神。家长就会整天催促孩子回来先做作业,不这样,就批评孩子,严重的还会和孩子吵起来。
但是,孩子心里的标准是:我只要当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至于几点完成无所谓。家长不能管我作业和做其他事的先后顺序。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和孩子通过沟通协商制定一套双方都认可的时间标准。先把标准做出来,形成书面文字性的。比如,10点之前必须做完作业,至于作业和其他事的先后顺序可以孩子定。如果孩子没有按照执行做到,就必须听父母的先写作业。
这样,家长和孩子在一个标准规则下,就容易达成各自关注的目标。
今天先聊到这,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