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组织行为学的课程作业,我看了《浪潮》及对这部电影的几个解说视频,引人发醒。
这是一部老电影,于2008年在德国上映,讲述了高中教师赖纳·文格尔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法西斯独裁制度的故事。
影片中构建了最简单的独裁模型,一群情感和精神空虚的人,在塑造出来的先入为主的上级领导下组成团体,他们宣誓保证服从,高喊着一个冠冕堂皇的理想,他们紧跟着这个上级,抹杀个性,鼓吹集体大于个人。他们不允许不同的声音,他们设立假想敌,以此来制造精神和情感的空虚,循环往复,并制定一系列的纪律和惩罚措施。
电影又名《乌合之众》,同名书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作。书中定义了“群体”: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追求而有所行动的人。群体带给人们的归属感和神秘感让所有人对它倾注感情,他们心甘情愿的遵守着纪律,穿着相同的制服,可以为了自己的集体以身涉险,对集体的成员拔刀相助,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集体的规范。
集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由于集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产生,每个人都害怕被集体排除在外,他们迅速和集体同化为一体,好似有了强大而无限的力量。群体中的人,在统一的口号下,有着统一的行动,从群体的一致中获得空前的满足感。在群体中,个人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这一点在影片中的典型人物蒂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我当前的认知基础上,还不能全面、透彻的理解影片要反映的本质问题,亦不对影片做任何个人评价,以上内容部分引用网文和影片解说。
社会就像一个秩序井然的羊群,而我们在成长中逐渐成为了一个由个性迥然向趋于同质化转变的“组织人”、“纪律人”。乐观来看,在人类数量不断增加的当今,这样更有利于稳定,有利于管理,可以创造出平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科技、探索未知。可若反观,行走于世间的个体如行尸走肉,被某种或几种思想灌输而浑然不知,人们喊着统一的口号,大脑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不思考,也意识不到思考是什么,如机器人般每天按部就班的被困在“老鼠赛跑”中。
那里是一座大熔炉,是有思想人的陷阱,用时间换取潦薄的生计,日复一日,在琐碎与酒肉间,被动的、疲惫的、毫无生机的,激情盎然的、步履急促的、安于自身世界的,看似各有迥异,亦又有何异?过一日,落得一日的满身灰尘。如若不抖一抖,便在那常年累月里,封尘、坚固,成了皮肤。
的确,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圈地而居,从农业文明以来,就不同于狩猎时,到处奔跑、迁居,定居于一地,守土终老。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又是需要被认可、被关爱,需要被认同与价值实现的,这些都需要群体,或者说集体。但在“安居乐业”中,个体的生活是否需要缺口,可以通往固有的圈地以外;是否需要更新的思考与认知,可以察觉到自身的存在与世界的发展;是否需要不那么狂妄自大,认识到若脱离了固有的集体,没有了集体赋予的身份,自身又以何种可夸赞的价值存在?
那每天都能为社会创造实实在在财富的人,那终身为了人类事业发展而苦苦求索的人,那即使不在围城之中也有个人追求的人,他们可能才不谓为“乌合之众”。群体能造就民主,也能造就法西斯;群体能孕育强大的力量,也易滋养“井底之蛙”。所以,只有不断了解人性,探究群体,清醒的思考,才能真正的进步。
生活,时刻保持清醒,时刻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难,但不是不可实现。女性成长之路,如穿越荆棘丛生的黑暗森林,如在丛林中走出一条路,有禽鸟野兽,有连日阴雨,有沼泽污泥。
愿运动可助强健之身,书籍可增智慧之气,行路可长锋芒之勇,披甲执戟,突围命运之战。
到那时,再回首,独立为人,温柔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