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没有人会反对,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不光是艺术,还是一门技术。
你知道什么是关键对话吗?以吃货的日常为切入点。
我们一天之中要进行那么多的对话,其实可以大致地分为两种,一种频率高的,主要是日常对话:“早餐吃啥?”、“中午吃啥?”、“喝下午茶不?”、“晚上吃啥?”、“吃宵夜不?”……
另一种频率低的,但是却十分关键:“火锅怎么能吃鸳鸯的?”、“西红柿炒蛋必须是咸的!”、“豆腐脑怎么能是咸的,还加辣?鹅妹子嘤!”、“广东人大中午居然跟我说是喝早茶?”……
为什么第二种对话频率虽低,却被认为是关键对话呢?
因为它们符合了三个特征:
第一!观点差别大,大到引起了南北口味之争,你说它关键不关键!
第二!结果影响大,大到可以拆散一对南北好友、南北恋人,你说它关键不关键!
第三!情绪反应大,大到“鹅妹子嘤”都出现了,你说它关键不关键!
因此和关键对话相比,日常对话就显得更包容、更和蔼可亲、更平易近人了。
正是由于关键对话的以上特征,所以一旦涉及,容易引起双方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不但影响双方的感情,还吃不到好吃的东西。
如果日常生活中的对话都能像吃吃吃那么容易解决就好办得多了,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实在不喜欢就换个选择,但人与人的沟通哪有食物那么单纯,我们该怎么办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误解和冲突都是因为没有好好地把自己想法说出来而导致的,我妈妈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所以回到家的时候常常都板着脸,特别是晚上吃饭的时候就会开始对外婆做的饭菜不断找茬,这个咸了!这个油多了!这个菜都几天了,怎么还端上来?……每到这个时候,餐桌上的气氛就会非常不好。
但是外婆炒菜“下手重”多油多盐,其实是因为她前几年眼睛做了手术,虽然手术是做了,但是眼睛视力是减退了许多,不光看东西不清楚,而且看久了眼睛还干涩,所以炒菜加油加盐加调料还真的是全凭感觉,全靠运气……好吧,炒菜靠运气的是我,不是我外婆,外婆的画外音:“这个锅我不背。”
而妈妈呢?她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外婆有点高血压而且心脏也不太好,之前就因为这些毛病进过ICU,她年纪这么大还操心着我们的饮食,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妈妈对此也很无奈,每次都告诉她,做饭要少油少盐,不然会加重内脏负担,隔夜菜要少吃,新鲜的菜才有营养,也不用整太多花样,不然料理起来也麻烦……是呀,妈妈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外婆身体的考虑,可是话到嘴边,整个调调都变了,为此我也和妈妈沟通过。
我对妈妈说,你这样我们都看得出你是担心外婆的身体,那样的饮食习惯只会加重她的负担,但是你这样说话真的会让她伤心的,你想,要是你以后辛辛苦苦买了菜做好饭等我回来吃,我吃没两口就开始嫌这嫌那,你看你不得削我后颈肉啊!(进击的巨人粉出现了)饭菜都做好了,咸也是没办法的了,总不能倒了吧,用汤或者水过一过不就好了,我跟你说噢,我看网上那些健身达人,外食的时候菜品都要过水的诶,这样还减肥!你对外婆说太重的话她心情不好,不是对身体更不好嘛!
撩完妈妈当然还得撩外婆咯,外婆啊,你女儿那脾气你肯定比我了解,动不动就黑脸,还好不是我女儿,不然我早削她后颈肉了,不过妈妈说得倒是没错,炒菜的盐油还是不能多放,味道不够可以自己加酱油嘛,多了还真的不好办啊,吃进去了内脏多难受,所以还真的宁可少了也不能多。
我们沟通中首先要做好关键信息的共享,这样是促成对话的关键,其次,交流的时候应当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在意识到对话可能会不顺利的时候,主动修复安全感,如果自己有错在先,可能是语气过重、或是先入为主、没有就事论事等原因,及时和对方道歉,让大家能平心静气地继续沟通下去;其次,不光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引导对方讲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尽量不打断对方,多肯定对方,用“补充”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试图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让双方都能接受,这样不会只有一方不断地退让,而另一方不断地进攻。
关键有效的对话如同吃饭一样重要,不仅仅是果腹,更像享受完一顿可口的美食,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愿你咋吃都不胖,身体还倍儿棒!
参考书目:《关键对话》[美]科里·帕特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