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莲
五月的乡野,遍野肆意着绿,蓬勃着生命的希望,艾叶飘香,麦芒杏黄,遍野的草木之美,令我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生命的希望。
向日葵以热恋的目光迎向晨曦的第一缕阳光,鸟儿清脆婉转地奏着和鸣,池中的鱼儿也醒来,时而探出水面,时而戏动新荷,花草树木上的露珠映着曙光的色彩,羞羞答答地升腾,散入空中,融入阳光的怀抱,空气便润了起来。
小镇也在黎明中醒来了,烟筒里冒出袅袅炊烟,缥缈着永远的乡情,燕在梁上呢喃哺育,鸡狗在院子里欢闹……,晨起的交响曲,是永怀的乡音,是永藏心底的故乡魂……
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走在这或曲或直的乡间小路上,步入梦幻花海,漫步池边,走进龙乡的葵花园中,这阳光如同向日葵植入了心间,开启了一天美好的生活。
我再次应朋友之邀,到了这个正在振兴中的家乡小镇。我们沐着朝阳,在葵花园里穿行、嬉闹、拍照。然后,沿着小路,走过石桥,来到了山东历史文化名村——齐西。一条小河穿过村子南北,村东有一个不知哪个年代修的池塘,长满了芦苇和蒲子,苇鸟在喳喳喳地叫着,村西最近又新建了一个大池塘,叫月亮湾,周围开辟了龙乡文化观光园,遍野的花草映着蓝蓝的天,青青的水,仿佛走进梦幻花海。我们轻盈淡然地走在青石路上,穿行在青砖黛瓦的村庄里,我心里默念着去年来时救下的那只乳燕是否也来到了小镇,是否也子孙满堂了,悠长静谧与安闲的村庄,漫着泥土的芳香……我们的人生从这里启航……
人类的生命史,就是泥土的进化史。一瓦之下,生命在这里诞生,启航,这里有生命的延续,有一家家的喜怒哀乐,有一家家的安然生活,有绕梁的,有屋檐下的燕的巢。我们的祖先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在烈火中成瓦,将瓦置叠于椽木之上。瓦屋遮身,为中国人遮风挡雨。瓦,顺乎阴阳,合乎五行,守护着一辈辈走过千年岁月,陪伴我们生老病死,也庇护着北回的燕。感叹祖先的智慧,从最初的茅草屋,到檐牙高啄,不仅抵御风寒,更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之美,这瓦便有了情怀。
在一古老的大车门里,坐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听着佛乐,安详的脸上,嘴角似上弦月,溢满了笑意,见我们走近,起身迎了出来,并伸手拉着我的手,回答着我的好奇和疑问。走进她的院子,大车门的地面是青石板铺就的,年代久远,泛着石头的光亮,门档外左右两边各有一只磨得光滑的小石狮子把门,大车门向里延伸着一段小胡同,尽头是一面照壁墙,胡同的左右侧各有一户人家,是老人家的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家,各有一个大门口,斜对着,错落有致,这种套宅儿时见过,现在很少见到了,是北方农村典型的大家富户建筑模式。左侧的院子里有一棵高过墙头的玉兰,吸引了我的视线,奇怪自己印象中玉兰根据各地气温差异,大都开在三四月份,为什么夏天了她家的还开着紫色的花啊?老人热心地给我说着紫玉兰的一些常识,玉兰又叫辛夷花和木笔花,全年开花,春天集中开,是名贵香木,花苞是中药辛夷,通鼻窍,治鼻炎。这棵古老的树,绿叶擎盖,枝叶繁密茂盛,花苞点缀,在院子里显得格外高贵大气,透出祥和的气息。老人送我们出她的家门,说“有时间再来耍”。暖暖地目送着我们……
不远处,消夏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村中的小树林里,或围桌饮茶唠嗑;或逗弄着怀里的小孩子;或在树荫里忙着手中的活计。看有外人走来,便把目光投向了我们,有的热心地和我们说着,怎么走去齐西的古村落史馆,热情淳朴的村民,让我似是回到童年的家乡。在一片树林子边上我们看到了——齐西村史馆,这一带是整个古建筑群,大都是明清时的民居建筑,体现着这个村庄历史上的富足,在历史风云中一度被毁,后经修缮改造,有进士胡同、剪纸馆、民俗馆等。院里院外都有各种古树荫蔽着一个一个的院落。这些建筑方位端正,标高划一,均匀分布,整齐排列,房檐山角处大都有精美的砖雕,古朴敦厚,典型的潍北民居风格,不同于江南水乡的轻展灵巧。大师赖特说得好:“建筑与环境不可分离,犹如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出了村史馆我们也走进了小树林,我和友人又约来了六位高中同学,选择了一个圆石桌,围桌随意坐在周围的石凳上,聊着现在的和以往的事,品着我带来的白咖啡和豆干小吃,满怀惬意。中午饭我们就选在村史馆和树林边的乡野饭馆,品尝着久违的家乡菜和地方特色黄西菜包子。黄西菜又叫“龙须菜”,是我们这北部沿海地区的特产野菜,可凉拌、热炒、包包子,味道鲜美,黄西西菜的味道是游子的故乡记忆。
饭后我约了其中三位同学去拜访了北白塔村的剪纸艺人陈相田和郭疃的农民书法家赵焕礼先生,老人家目光里透着坚毅、自信,一把剪刀,一枝毛笔,传承着民族的文化,表达着美和善,提升着这方水土的生命品质。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是小镇的民俗特色,这里的剪纸全国闻名,王锡芝剪纸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里都开设了剪纸课堂,聘请传统艺人走进了课堂,传承着这古老的手艺。这里还是有名的书画之乡,赵焕礼老先生在完成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之后,五十多岁重拾自己的人生梦,练习书法,二十多年来通过自学、拜师、访名家,勤学苦练,梦想成真,如今笔耕不辍,用笔展现着他曾经的岁月,展现着他的精神世界和夕阳情怀,感染着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字里蕴含着他的人生,他的梦:“庭草经霜老更绿,人生当效东篱菊”。字味如人生,字,心画也。临走,我得一大吉图和多幅字,收获满满,喜悦盈满心田。这里有许许多多陈象田和赵焕礼一样的人,爱着这块土地。
在友人的村子龙东,我们观看了这个村子一代代农人使用过的各种农具,感受到农人与土地的风风雨雨的历史,尽享田园之乐趣。这个小镇上的村子,相隔不远,乡间小路相连,在保留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新时代的田园风貌,和谐之于人,该是带着乡野气息的吧!
道法自然的小镇,人与自然共养,这少时努力挣脱的村庄,经历了岁月沉浮,回望忽然又觉得这才是灵魂的回归之地,是一种淡到极致的浓。原来我生活过的村庄才是我的生命之源,供养着我的生命之树常绿啊。“村庄”一名也就有了太多的诗意,诗意的人生才是生命的意义啊!似乎是云水禅心,似乎是鸟鸣虫唱,似乎是桃花源,似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酒香。生活,可以不会吟诗,但不可无诗意。如果只是时间的过客,便无大意义。只有在万物轮回中懂得爱、懂得敬畏、有怜悯之心……有思想,生活时间才会变的意味深长……
小镇东西各有一条不见经传的小河,草木丛生,当地人们称为堤河和丰产河,弯弯曲曲流经小镇的村庄,一路向北像龙盘桓在盐沼湿地。每年汛期来临,会灌满各个村庄的沟渠池塘,盐沼之地的村庄,打不出淡水井,这河水曾是供养小镇村庄的淡水资源,千百年来滋养着这块水土上的人,如今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小镇北部沿海,海岸线长8.4公里,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商周时期便是重要的产盐区,盐沼湿地多,辖区各村湾塘众多,素有“江北百塘镇”美誉。如今更是中国的“溴·盐”重镇。
这里人杰地灵,出名人雅士,有美名远扬的清代“一门四进士”、富有传奇色彩的武进士齐恩铭、功勋卓著的早期同盟会员陈干、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牛群均诞生于此。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们自古沐浴着这方水土的恩赐,丰衣足食,便有了这个富含人文之光的名字——龙池,据说宋朝时便有了这个名字。在纯朴的劳动生活中,还产生了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最为流行的是这一个,相传以前旱魃为害,赤地千里。龙王娘娘身怀六甲之时降旱魃,动了胎气,临走之时留下一汪池水,故而得名“龙池。”传说增添了小镇的神话色彩。
夏天的河恬静,芦苇开始吐穗,柳已成荫,蝉不知疲倦地叫着,青蛙蹦跳着自己的乐章,河两岸有农人忙着地里的活,牧羊人守护着他的羊群,偶有打鱼捞虾的人踩着筏子在水面上。到了秋天河两岸是最美的,芦花飞扬,蟋蟀蝈蝈鸣叫,金黄邀约,农机隆隆,丰收的田野醉了农人,漫过小河。冬天这里是洁白的王国,冰雪的天空,兀自站立的芦苇,沐着冬日的恋歌。春天,所有的植被又被解冻的河水唤醒,穿上春装,盎然着生机,布谷鸟催着农人播种,播种。这河、池塘和树林子曾是我们童年的摇篮,而如今,孩子们的童年埋在了电子玩具里,穿梭在了林林总总的培训班里了。我们的童年在乡野,在泥土地里,有深深的根系……我们的子孙是否还爱这泥土?爱这生命的原乡?
沿河观光,我却似走进了《诗经》“雅”中描绘的乡野风情,草木之美,民风、民情、包含着礼仪、道德、历史,皆可在这里寻到,烟波浩渺,野鸭、水鸟在茂密的野生芦苇丛中嬉戏。浓浓的乡野味,淳朴的情感篇,这是古老的时间留给我们最美的笑。行走于斯,似是诗经里走出来的采薇女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到这里的蒲苇、群鸟、游鱼……不自觉就联想到“雎鸠黄鸟、蒹葭白露,习习谷风、霏霏雨雪,静女其姝、伊人在水……”的意境,诗经用最干净的汉语短句,表达出了最典雅的乡野,这堤河,也似那河间了。这里的喜怒哀乐都是纯粹干净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人们的精神。
在现在文明的冲击下,多少村庄在我们这一辈人的眼中渐渐消失,有多少人的故乡在沦陷,寻不到童年的记忆,失去了生命之根。而我庆幸,我的村庄却是日渐清晰和完善了,它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和精彩的四季。
我心里一直有种窃喜和自豪,生我养我的小县城里有一个古老的文化小镇,名字叫“龙池”,又被称为“龙乡”,沐浴着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共养。龙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千百年来的一种信仰,它承载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祈福、崇拜和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人们也把中华文化称为“龙文化”,龙成了中国文化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也成了中国对外形象的独特象征。小镇的发展承袭着龙文化,此文写作过程中喜闻小镇被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最美乡镇”的称号。
现代文明吞噬着古老和淳朴,小镇也曾经历烟熏火燎,被经济大潮裹挟,机房林立,污水肆意,小镇的目光忧郁了,在欲壑中挣扎、觉醒、复活,重拾传统文化,重资治理,恢复地域生态,涅槃中的小镇,目光日渐清晰明亮了。礼乐教化,天人合一,才是人间天堂。回归自然,与人,与己,与万物和谐相处,已成为小镇政府造福民众的目标。“观光,不仅要观自然风光,更要观人文之光,人伦之光,观民俗之光。”旅游业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吸引钱,而是人,让更多的礼乐教化体现在小镇人民的身上,让小镇有更多的人文之光,让红色革命精神,感染传递给四面八方的人,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自然的爱惜!愿小镇的目光里永远闪耀着民族的精神之美!愿更多远离乡村的年轻人归来,振兴乡村,村庄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古村才能变成新农村。
一次次走进这小镇,一次次陶醉在泥土中长出的美,纯粹的乡野气息,纯粹的人性之美;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想到王维的田园诗;想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那如水的翠翠……这古老的院落,淳朴的民风,灿烂的向阳花,馥郁的玉兰花,坚守的老人,那只获得重生的燕……缤纷的落英,怀了童心的你我。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鸟,潜心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乐趣,走在心灵回归的路上 ——田园、本真,万物极致!我喜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这里曾有历史的辉煌和沧桑,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在这里组建,昌邑第一届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经历过千疮百孔,有不可磨灭的红色岁月,有人们信仰寄托的孙子庙,有传统的剪纸和书画,有地方特色戏……,这里流淌着童年的岁月……这里是精神的故乡,这里是人生的归处……
回眸之间,我看到了世上最美的风景,那梦幻花海里有一群热爱家园的人们,正为小镇的子孙后代种下片片绿荫……
"清清河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梦回故乡,灵魂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