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明师班】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段落,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扎根泥土里的教育守望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书本P36页中,关于“官人”、“学人”、“农人”的论述。新教育更需要“农人”,需要把两条腿深深扎进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与孩子们进行心与心交流的人。

我是乡镇寄宿制初中的纯一线“农人”,所以我的主题是——扎根泥土里的教育守望

在乡镇寄宿制初中的校园里待得越久,越觉得 "农人" 这两个字沉甸甸的。书本里说新教育需要 "把两条腿深深扎进泥巴里的人",而我们这些守着乡村孩子的一线教师,每天都在践行这份 "泥巴里的教育"。

"农人" 的第一个特质,是对土地的熟悉。

就像老农能说出每块地的酸碱度、每株苗的生长习性,我们也得摸清每个孩子的 "根须"。乡镇寄宿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校服袖口磨破了还在穿,有的孩子总在晚自习时望着窗外发呆,有的孩子会在周记里悄悄写下 "想爸妈"。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心思,就像田埂上的杂草与嫩芽,需要我们蹲下来仔细分辨。每天晨读时观察谁的眼神发飘,查寝时留意谁的被子总盖不严实,食堂打饭时看谁总把肉菜拨给同学 —— 这些细碎的观察,就是我们 "丈量土地" 的方式。

"农人" 的第二个特质,是对种子的信任。

"农人" 从不会指望播下种子就立刻结果,教育里的 "慢" 恰是这份职业的温度。老农对待弱苗会多浇两遍水、多松几次土,乡村孩子的成长往往需要更久的等待。他们的基础或许薄弱,眼界或许有限,但就像盐碱地里也能长出倔强的庄稼,只要顺着他们的生长节奏施肥,总会看到拔节的力量。

"农人" 的第三个特质,是对岁月的期望。

寄宿制校园里的 "农人",还得有 "全天候守望" 的自觉。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是岁月给农人的馈赠,也是无数农人在岁月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庄稼在夜里会经历风霜,孩子在寄宿生活里也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挣扎。我们不期望每个种子都可以尽快的开花结果,甚至长成栋梁之材。我们会严格的遵守种子成长的规律,也会帮种子们寻找到他们的“Time Zone”,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愿意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每一株幼苗的成长,也及时的调整我们的栽培习惯和方式。我们既是教书的先生,也是缝补校服的 "家长",是调解矛盾的 "裁判",更是孩子想家时能抓住的那只温暖的手。

新教育说需要 "心与心交流的人",在乡村校园里,这种交流常常藏在最朴素的举动里。给寄宿生缝补磨破的书包带,在雨天把伞倾向没带伞的孩子,些算不上 "教育技巧" 的事,恰是农人间最实在的"松土施肥"行动。就像老农不会对着庄稼讲大道理,只会在干旱时多浇一瓢水,在霜冻前盖层秸秆,我们对孩子的爱,也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里。

这份 "农人" 的工作或许没有聚光灯,却有着最踏实的收获 —— 那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成长,那些带着乡音的问候,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笑容,都是教育田野里最珍贵的收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