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作为孩子交往礼仪中的重要内容
一直是爸妈们希望孩子拥有的美好品质之一
可一些家长发现
孩子有时的分享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得到家长
以及其他人的夸奖
下面是一位妈妈的亲身经历
有一天,我给童童买了一袋小饼干,刚一打开袋子,她就先拿了一块给我吃,我感动极了,对她说:“妈妈吃过了,你吃吧。”看着童童开心地吃着饼干,我庆幸自己有个这么懂事的女儿,感到很幸福。过了几天,我又给童童买了袋饼干,她还是像往常那样热情邀请我先吃。看着童童可爱的模样,我就象征性地吃了一小口。可是童童竟然大哭起来:“谁让你吃了?还我饼干!”
辅仁淑凡的心理学专家娄骥表示:孩子不愿与人分享,并非是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自我中心”表现。孩子在心理发展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那么,作为家长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让他能够体会到分享的真正含义和快乐呢?
从最信赖的人开始
通常妈妈是孩子最信赖的人,那么迈向“分享”的第一步尽量从妈妈这里开始。妈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去体会分享的意义。
可以选择一个孩子比较喜欢的玩具,在跟孩子玩互相传接玩具的过程中,让他意识到这个玩具只是短暂地离开,过一段时间后还会再回到自己手上。当孩子适应了这个游戏后,妈妈可以将玩具从孩子身边“借走”,但是答应在十分钟后还给他。就这样来回重复“借”几次,让孩子明白玩具的所有权还是自己的,即使现在离开了自己,但终究还是会回来的。
另外,妈妈自己也可以通过与孩子分享某些东西来强化他的分享意识,比如和孩子分享一盘切好的水果,让孩子穿穿妈妈的衣服等。在允许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别忘了对他说:“这些都是妈妈的,妈妈愿意和你分享。”让孩子感受到接受别人给予的快乐。
在接受初次分享中展开
当孩子初次把自己的宝贝主动递到你嘴边或手中的时候,一定要在他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接受他的慷慨分享。如果你拒绝他的分享后,再夸奖他,那孩子受到鼓励的只是装装样子的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真心的快乐。这样的话,你不仅没有教会他分享,反而教会了他自欺欺人和伪善。
家长可以尝一小口孩子递过来的食品,或者,不拿走他的玩具,只是和孩子一起玩一会儿。之后多表达孩子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满足,比如:“宝宝给妈妈的蛋糕真香呀!”“和宝宝一起玩积木真高兴!”这要比“宝宝真乖啊!”“宝宝真大方!”之类的话,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分享不只是得到夸赞,还是一种关爱,会给别人带去快乐。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深入
当孩子知道了怎样和妈妈分享之后,他就可以邀请一些小伙伴各自带上玩具来一起玩。但当你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愿意让别的小朋友碰自己玩具的行为时,你千万不要为了避免尴尬,不顾孩子的意愿,勒令孩子去分享玩具。这种勒令会让孩子感到他并不能真正拥有或支配那些玩具,他的东西随时会被强势的大人拿走,他无力保护自己的东西。因此,以后孩子在下意识中会更加努力地保护或隐藏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表现得更加趋向“自私”。
可以先提议孩子们互相交换各自的玩具玩,一开始能交换着玩几分钟就可以了,让孩子体会到在这几分钟里,既能够玩到新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也没有任何损失。为了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妈妈可以鼓励孩子从自己不太在意的玩具开始分享,这样宝宝的抵触感会减弱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几分钟的交换后,要保证孩子们的玩具在分享后能够重新回到各自手中。愉快而安全的分享体验才能让孩子渐渐明白分享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