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明确提出“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新发展格局的深化落实,更是以国内经济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举措,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方向。 

 一、以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定力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欧美对华贸易壁垒增多,叠加美联储降息周期带来的汇率波动,我国出口面临三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强总理强调“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精准抓住了大国经济的核心优势——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2024年我国GDP增速达5.0%,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80%,印证了内需驱动的强大韧性。2025年一季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成效初显,省际贸易销售额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多式联运、快递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和20.6%,这些数据表明,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地方保护,国内经济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正在显著提升。 

二、聚焦四大核心任务,构建高水平经济循环体系 

李强总理在会上明确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四个重点方向,为政策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 

其一,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这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基础。浙江通过“货通全球产业带出海计划”推动外贸企业转内销,江西依托稀土资源打造产业链“杀手锏”,甘肃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建设双循环“黄金通道”,这些实践表明,打破区域分割、优化资源配置,才能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其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四年保持17.4%的年均增速,工业增加值预计2025年增长5.2%,正是得益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例如,上海张江科学城的介孔材料研发实现从“0到1”的突破,每年为炼油行业创造数亿元利润,彰显了创新驱动的战略价值。 

其三,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完备。面对“卡脖子”风险,江西将稀土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引育中国稀土集团等链主企业,形成技术与规模优势;甘肃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从“内陆边缘”转向“双循环节点”,这些案例表明,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才能提升产业韧性。 

其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2025年消费“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突破1000万份,带动销售金额超1165亿元,家电换新拉动消费超306亿元。湖南将湘绣、湘瓷纳入补贴范围,西藏开展“幸福拉萨·惠享生活”下乡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正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 

三、夯实基础、激发活力,筑牢经济稳定底盘 

做强国内大循环需统筹短期纾困与长期发展。在帮扶外贸企业方面,浙江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非美市场,甘肃依托中欧班列畅通国际物流,这些举措既缓解了短期压力,又为长期竞争力培育奠定基础。在稳定就业方面,政策着力扩大服务业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需求,通过“保就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在提振消费方面,上海将老字号与社区商业结合,打造15分钟便利生活圈,这种场景创新有效激活了下沉市场潜力。 

四、以改革创新破解深层矛盾,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前经济循环仍面临收入转化不畅、供需结构失衡等堵点。清华大学田轩教授指出,需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来释放消费潜力。例如,湖南发放12亿元消费券撬动近100亿元消费规模,山西推出“国补贷”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这些政策创新正在打通从“收入”到“消费”的关键环节。同时,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久动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做强国内大循环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的“稳定器”,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正如李强总理强调的,各部门各地区需“奋发进取、改革创新”,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布局,真正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开辟出一条行稳致远的现代化道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