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崖狂客
咏鹅唐代: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的《咏鹅》是小学一年级教程所选诗目,也应该是青崖狂客接触的第一首“诗”。父亲曾在中学当过语文老师,对此非常推崇。但青崖狂客一直没发现这首诗的闪光点。
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有人说,这首诗写得自然、真切、传神,用了白描,用了拟声词等等等等技法,勾勒出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动态形象,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云云。
于青崖狂客看来,这些评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诗圣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下了一个死定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也许青崖狂客就是那个注定身与名俱灭的人吧。
青崖狂客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诗言志。
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通过各种手法技法加以修饰、营造意象,最终都应该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骆宾王的《咏鹅》,青崖狂客看不到他外化的内心世界。(或许是我功力还不够)
就诗论诗,具体说说诗文内容。
开篇首句用了三个“鹅”字,青崖狂客读的时候,青崖狂客第一感觉是鹅在叫。现代都市人可能没有听鹅叫的经历,农村出生的青崖狂客,小时候经常听到鹅的叫声。与鸡叫的急促和牛叫的冗长不同,鹅的叫声间隔平稳,长度适中,不那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又或者说是不会打扰人的正常活动,该干嘛还干嘛。听鹅叫是一种现在难得悠闲。
“曲项向天歌”,这里,青崖狂客佩服7岁的骆宾王(如果真是7岁所写的话)。这句话,青崖狂客一直觉得有深意,“向天歌”,歌的是什么呢?是不忿?是宣泄?还是仰天大笑?是只有鹅知道。大有屈原《天问》的味道。这又让青崖狂客想起了一个意象——狼嚎。狼向天嚎叫,总能引起人的共鸣。
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青崖狂客觉得黯然失色。这里用了对仗的手法,可谓对仗工整。但青崖狂客不主张为对仗而对仗,对仗只是手段,诗文应该有所指。这也是青崖狂客不能给予这首诗更高评价的原因。
也许是因为7岁的小孩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内心世界还未搭建完整。这首诗,青崖狂客通篇读下来,朗朗上口,但读完以后却没有在青崖狂客内心荡起什么涟漪。
青崖狂客还要探讨一下别人的评论。很多人对这首诗给予好评,是否有受到故事营销的影响呢?如果这首诗不是骆宾王所写,又或者这首诗不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作品,对该诗的评价会不会有变化呢?
青崖狂客认为,评论,应该就事论事、就诗论诗。创作背景、作者日后经历或成就,都不应该纳入对单篇作品的评论依据。要知道,故事可以事后编造,诗也可能是别人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