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读书笔记(二十七)
2022年8月12日
二 思想
A:思想能力底活动
1,活动与能力
思想能力的表现是思想活动,有隐潜能力和显表能力之分。隐潜能力利用假言命题去表示,显表能力要有活动以为表现的。此处所说为显表的能力,没有活动能力就没有能力,与耳目口鼻不同,它们没有能力时只是无能的官而已。
2,范围与方式
思想能力的分别对应于活动的范围及方式的分别。
能力的发展要靠该能力的活动(我们不论遗传或环境对能力的活动的影响),在此处只表示思想能力的活动方面的不同。
3,原料、内容、对象
原料是所与所供给的(以所得为原料),或者说就是所与(以所与为原料)。
作者以目之所视为例,普通以对象为外物(在外),以内容为现象(在内)。
本书认为对象是所与,内容是所觉(客观的呈现在性质上就是所与)。
思想也有对象(思想活动外的所思),有内容(思想活动中的所思)。
4,对象独立于思想
作者仍用视觉为例,“在中”的两个用法用到思想同样适用。
随思想活动而得来,则对象与内容都在思想活动中。
独立于思想能力,则只有内容在思想活动中,对象不在思想活动中。
B:思与想
1,分论思与想
思想需区分开来讨论。思与想的分别在讨论知识论的问题上非常之重要。
2,思与想底分别
从内容与对象着想,思为思议(内容是意念或概念,对象是普通的抽象的对象),想为想像(内容是像,即意像,对象是具体的个体特殊的东西)。
作者认为不应抹杀思议而以思想为单独的想(如休谟)。
3,可以想像的都可以思议
意即用思议的工具去表示像底内容,凡可以想像的在思议上都可以得到类似想像内容那样的思议内容。
思议所得不是意像,是类似意像的思议内容。
任何可以想像的意像都可以用思议方式去得到相应的意念。
4,可以思议的不都可以想像
大部分可以思议的意念可以用想像方式去得到相应的意像,没有相应意像的意念或概念不可以,(如无量大、无量等)。
微观世界可以思议。
5,以上底重要
思与想分开,无量可思,但所能思的无量不能以想像方式去得到相当于无量的意像,承认无量不能想像,则想像中没有“无量”这一意像。就思议而言,有无量这一理念或概念,就想像说,没有无量这一意像。
6,不可思议的更不可想像
不可以思议的即逻辑上的不可能,即为矛盾的,矛盾的是不可以想像的。
C:动与静
1,分论动与静
思想有动与静的分别,作者用作文章予以说明。
2,分别底重要
作者仍用例证此分别非常重要。
3,动的思想在时间中
时间历程中的关系,但时间都不在思想中(除非我们所想的是时间),静的思想没有在思想外的关系。
时间是动的思想的历程中的关系,而不是静的思想的结构中的关系。
动的思想历程(无论思想本身的关系如何,总有时间上的关系)和静的思想的结构(只有本身上的关系)有很大的分别。
4,分别的影响
动的思想有快慢,无所谓合乎逻辑。
静的思想有思想的谨严,是否合乎逻辑应限定于静的思想。
5,这分别与个人或时代无关
动与静的分别,无分于个人的思想或一时代的主要思想。
作者举例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静的方面是他们的哲学依然存在,而动的方面是他们的思想生活,已然过去。
一时代的思想也有静和动的分别。
D:思想动静的混合
1,综合的活动
思想活动是综合的活动,思议与想像分不开,静的结构与动的历程也彼此不离。
2,想不能离思
想像无思议,就缺乏条理,缺乏架格。各人的想像要利用语言,利用意念才能交换。想像难于脱离思议,思与想不能分开。
3,思不能离想
有一种说法,思可以离想,因可思的不必可想,只不过是因为有些意念没有相应的意像而已,但是即便没有相应的意像,仍有所寄托(如符号或语言)。
4,动不能离静
动的思想历程,每一片段总有它本身的结构。
结构或图案是静的,动的历程离不开静的思想。
从规律方面着想,动不能离静。
动的思想以静的思想的结构为依归,不能离开静的结构。
5,静不能离动
静的思想的结构在生活中出现总要“去想”,也就是说要利用动的思想。静的思想结构在动的思想历程中才能展开、才能发展(此处的结构是思想内容中的结构,不是对象的结构)。
三 想像
A:想像中的关系与想像的时间关系
1,两重关系
此节不分析想像活动,而是分析想像活动的内容(内容分为关系者及其关系)。思想有两重关系,想像当然也有两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