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这是我写的关于家庭文化基因的一些随笔散文。有的是纪实,有的是思考。
一、一个伟大的父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前些年,我出了一趟公差,同南方某地的哥们住在一起。这哥们半斤白酒下肚,就开始埋汰与他同来的仁兄,说他抠门,烟酒不碰,衣着也不讲究,别人有个红白喜事也不露面。但他又感慨说:唉,他也挺难,大家也不挑他。
我问:为什么呢?
他说:他闺女刚生下来,媳妇就死了。他一直没结婚,自己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去年他闺女上了武汉大学。又过了半年,才和一个退休老领导的孩子结了婚,是个四十岁的女人。她离过婚,知道什么样的人好。
我明白了,这位仁兄其实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男人把孩子从月坑带到成人,直到考上名牌大学,多么不易。更何况一个正常男人20年没有夫妻生活,又是何等煎熬。为什么?就是对孩子的爱,要对得起亡妻。
第二天,我看见了他,是一个老实书生,面善、和蔼,无怨詈气,但显老。聊了聊孩子,我告诉他,我也是武大学生的家长,也有一个优秀的闺女。我们相视一笑。不必多说,我们都知道武大的份量。我知道在他那个城市,考上武大摆酒宴,店家都给打七折的。他对得起妻子了,所以才在后来找一个合适的人携手度余生。
回家以后,我对妻子讲了这个人和这个人的故事,妻子动容,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是的,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些头罩光环的人其实并不伟大,伟大往往是普通人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文化基因传承、繁衍开来,才能造就一个伟大的民族。20150930
二、不要向失败低头
在父亲节的傍晚,我带着闺女的祝福,沐浴着夕阳金色的余晖,在美丽宁静的小区徜徉,一边听着张行怀念父亲的歌曲《不要向失败低头》,一边进行人生的哲学思考和美学的散步,顺便拍了几张周围景致和自己的肖像。我想,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其实在孩子成人即已完成使命。但作为文化基因复制传承的父本,却需要一生学习进步,靠人品立身,靠本事吃饭,把优良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繁衍下去。把正确的价值观、优良的家风、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给后代,这样的父辈精神不死,后代可保衣食无忧,反之,则"富贵不过三代"甚至一两代也是必然的,是宿命。20160619
三、父母做出好样,必然福被子孙
人是在主观不断适应客观的过程中被塑造和改造的,即被环境所造就的。第一位的是家庭环境,这是人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的环境。一是家风。家风往往是价值取向。鲁迅说:"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人才还是人渣,一出就是一窝,不是生物基因,而是文化基因,是家风家教家传的问题。杨家将七狼八虎,八郎与哥七个没有血缘,一样能成猛将。二是家境。好的家境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接触更好的环境。当然较为宽裕的家境是"钻研"来的,还是"钻营"来的,结的果也不一样。三是家中往来之人。包括都是些什么样的亲戚、朋友。名门望族的孩子打小眼界.心胸就不一样,跟这关系很大。四是家居。一个是邻近哪些地方。是学校、闹市、歌厅?不一样。孟母三迁。周恩来诗"他年预卜买邻钱"。都说明这个问题。另一个是家中的环境。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对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风水,当然不是迷信中的风水。如果家风不好,刻意摆的风水也没有什么用的。父母做出好样,必然福被子孙。20170101
四、顽强的小草。
小时看过一篇小说"惠嫂",写的是昆仑山公路运输站的女主人公是坚毅、乐观,克服生存困难的故事,故事中讲到昆仑山上那么严酷极寒的情况下,有一棵小草竞然顽强地生长、结籽,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来,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吧,有一个年轻的女导演董克娜据此拍了一部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一举成名。工作以后,我在"三个四十岁的女人"首映式上见过这个女导演,已经是老太太了,但穿着大红的衣服,很有生命的张力。
今天午间散步,在石板路的缝隙中,见着顽强的、有一点缝就存活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小草,想到了昆仑山上一棵草,那棵草的后代也一定在顽强的生存,完成天赋的传承基因的使命,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无论环境如何,难度多大,都在拼命生存,完成自己的使命。
从孔夫子到现在,我们这些普通人都自称草民,既是谦辞,也很中肯。"我是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小草的歌颂,不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吗?
人活着,就要有小草的精神,无论怎么难,都要顽强地不屈地生存、生活。百年后没人会记得你,但你那顽强的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将会积淀在后代的基因里,传承下去。20170807
五、人和人的差别源于家庭的文化基因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比如说,这群可爱的孩子,基本是人之初的状态,哪里有什么差别,但将来他们的差别将是天壤之别。首要的根源是家庭,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人谬以为是种子的问题,非也,人和人是差不多的,差别是家庭的文化基因,其外显是家教家风。这是内因。外因是校风社风。我这是在省图书馆拍到的。大老远的,组织孩子到省图参观,这样和别样的学校,从群体和未来看,孩子差别会很大。至于社会环境,不用多说,孟母三迁为的啥?社会环境人人有责,重要的是做人导问,不要做下三滥的人,也不要做虚伪的假好人。要见贤思齐,即使不能成为圣贤,也要做一个本分人。201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