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新文】及【作业】
作业:(1)复习课堂上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无知-自知-觉察-习惯,(2)思考并理解: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3)切记: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因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欲望!
⑴复习课堂上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无知-自知-觉察-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时课堂上我对这个知识点不太理解,就尝试着,将笔记重看并抄了一遍。今天再拿来复习一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
知道自己知道(觉察)、
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
(2)思考并理解: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
嗯嗯,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理解的,当一个人只是看到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过的好,而没有想要改变自己当下生活状态的想法,那么他的生活状态恐怕是很难有所改观的。只有他体会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时,他才可能尝试着去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3)切记:促使一个人做出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因对环境不满而产生的欲望!
暂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要传达的“意”,我暂且只能选择牢牢记住“言”和“象”,希望经过“反刍”,能真正消化吸收。
以下摘抄老师文中所述:
在“知道”(心理过程)和“做到”(行动过程)之间,正是需要“意识”(心理状态)作为桥梁,否则,哪怕知道也做不到,因为当事人的心根本就不在状态!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这是普通心理学对“意识”的定义。
觉察,就是当下!觉察到觉察,就成了过去。
如果不把心放在当下,就不可能有觉察!
念及此,我突然觉得脑洞大开,醍醐灌顶,也立马给既往在咨询和生活当中的成功和失败找到了理论支撑。
只可惜,所有这些对我而言都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更不能形成文字。
我想了好长时间,努力将思绪组织成语言,对她说:“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知道,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也就是没有形成习惯。
课堂上我曾经讲过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
把这些内容串起来,我觉得自己不但加深了对“意识”这一心理状态的理解,而且又多了一个解释问题的维度,一个全新的视角。
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我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不是关于“辣”的普遍知识,而是亲口尝过辣椒后的那种独特的味道。
尝过不同的辣椒后,您还会相信那种叫“辣椒”的蔬菜都是“辣”的吗?如果“辣”和“辣”的性质相同,难道就没有程度上的差异吗?
辣不辣?尝尝才知道!
宛如电光石火,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意识”自然会稍纵即逝,关键是我们能否对它有所体验,能否觉察到。
“井底之蛙”只知道自己在井底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觉察到对当下状态的不满,它还是不会往外跳;同样,我们这些知道自己身处隧道当中只见前后的人,又有多少能觉察到了自己的无知呢!
结论:觉察,才能让“知道”变成“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