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东方之前,中国一直是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各国纷纷向中国纳贡称臣,“天朝上国”并不是盲目自大或自夸的一句口号。
如果单单从“朝贡”这一词的表面意思来看,似乎是中国对周边各国的压迫,向中国朝贡应该不是他们的本意。
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亚洲各国不仅乐意向中国朝贡,而且是争抢着频繁向中国朝贡。
甚至,中国政府还不得不规定各国朝贡不可太频繁,还必须有专门的凭信——“勘合”才能来中国朝贡。而不在朝贡国家之列的其他国家,不允许向中国朝贡。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就以明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朝贡与朝贡贸易
亚洲各国向中国朝贡,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朝不过是继承了这一传统。这是建立在中央帝国俯视周边国家的秩序之下的。
维系这个秩序的关键在于,各国国王定期向中国朝贡,并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
当时想中国朝贡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大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浡泥。
除朝鲜与中国接壤外,其他国家都是海外藩国,通过海路到达中国。
为了接待前来中国的贡使,明政府还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立市舶司。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东南亚诸国。
三个市舶司所在地招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分别叫做“安远”“来远”“怀远”。从这三个名称来看,也是“天朝上国”安抚怀柔四方夷狄的态度。
同时,外国贡使在朝贡期间,可以中国进行一定规模的买卖交易。到达京城后,也可以在会同馆进行一定的贸易。这种借由朝贡而实现的贸易方式,就是朝贡贸易。
朝贡对亚洲各国的吸引力在哪里?
如果仅仅是向中国朝贡称臣,对亚洲各国来说,不过是一场政治活动,只要按照既定制度施行便可,为什么又会争相朝贡呢?
这是因为,向中国朝贡对它们来说有着实质的利益。“虽云朝贡,实则慕利”,是外国来朝贡的主要目的。
首先,对于中国来说,朝贡不过是为了确定藩属国臣服中国的事实,其政治意义远远高于经济利益。明朝要求周边国家向中国进贡的物品是十分简单的。
“所贡之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勿令过多,作书其以朕意谕之……凡来朝者,亦明告以朕意。”
而与这些贡物相比,明朝皇帝回赐物品的数量、价值更高,甚至是贡品的数倍之多。
从朱元璋开始,明廷都是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赐往往多于贵于进贡,彰显帝王的慷慨大度,也满足皇帝御临万方、君主天下的虚荣心理。
明廷用于赏赐的主要物品绢帛,“皆精细鲜明,足称朝廷赏赉”。
其次,明政府自建国之初,便确立了明确的“海禁”政策,“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朝贡贸易是海外诸国唯一可以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
各国贡使团队中夹杂着众多的商贾,通过市舶贸易可以获得巨额利润。“番使多贾人,来辄挟重资与中国市。”
外国贡使挟私物与中国互市,概不征税。朱元璋即位之初即谕礼部臣,对贡使私货免税了。下级官员鉴于宋元时期皆征税,且看到贡使所带私物越来越多,屡次奏请征税,皆被拒绝。
明政府还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琉球一年三次向中国朝贡
由于向中国朝贡,有着实际上的利益,海外诸国络绎于途。并且要求增加朝贡次数。
以琉球为例,“一岁常再贡三贡”,一年之中,连续进贡两三次,足见其频繁。琉球就是现在日本的冲绳。琉球贡使从中国钓鱼岛海域进入中国领海,向西航海进入福建,由福建前往京师,路途上便要花费数月之久,却能够一年之中“再贡”“三贡”,足见朝贡之频繁。
为此,明政府不得不规定其朝贡频率和朝贡人数。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
日本为了争着朝贡,大打一仗
由于日本与明朝关系不好,当时规定,日本只能够每十年朝贡一次。但当时日本当时各股势力都想前来中国朝贡,于是爆发了所谓的“争贡”事件。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为了争夺对明朝的朝贡合法权,在浙江宁波发生了冲突,并引发了严重的杀戮。
这一年四月,大内义兴派遣使节率领三艘船五六百人,到达宁波朝贡。没想到,几天后西川高国派遣的使节队伍同样到达中国。
由于主管市舶司的市舶太监收受贿赂,偏袒细川氏使节,引起大内氏使节的不满,双方大打出手。其中大内氏的代表宗设沿路烧杀抢掳,奉命追击的明朝军官刘锦、张镗都在这次战役中战死。
此次事件被称为“争贡之役”。争贡之役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明朝进一步推行了“海禁”,废除了浙江和福建的市舶司,并且明确禁止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
明政府不允许葡萄牙朝贡
明正德间,葡萄牙人侵占满剌加(马六甲),并由满剌加前往广东,希望通过朝贡贸易与中国进行贸易。
广东地方官将此事奏明朝廷:“佛郎机国差使臣加必丹末等贡方物,请封,并给勘合。”得到的回复却是:“令谕还国,其方物给与之。”将他们带来的贡品归还,自行还国。
朝鲜在明朝灭亡两百年后,还在祭祀明朝
亚洲各国臣服中国,绝不是受中国压迫的殖民统治。对其自身有着实际的经历利益。
同时,当这些国家受到别国侵扰时,也会受到中国的保护。
以古代朝鲜为例,多次受到倭寇、女真侵扰。明朝虽然自己已经风雨飘摇,却多次派遣军队援助朝鲜。
位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昌德宫后苑的大报坛,就是为了纪念万历皇帝派遣军队平定“壬辰倭乱”而建设的神坛。
朝鲜肃宗李焞为了报答壬辰倭乱时派大军援助朝鲜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再造之恩”,遂于1704年(即明朝灭亡60周年之际)下旨修建大报坛,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
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祯帝。大报坛祭祀每年进行一次,肃宗以后朝鲜历代国王几乎都曾亲自参与,是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表达了朝鲜对明朝的感恩与怀念。
这项祭祀,在清末甲午战争日本侵占朝鲜后才被废止。1894年后国王不再亲祭或亲行大报坛。1908年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关闭了大报坛,此处也沦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