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语言学习,第一时间想到的英语,毕竟英语是大部分孩子考试必修课,也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外语。
不少孩子偏科,先生也是当时偏科的孩子之一。觉得英语是天沟,怎么跨也跨不过去。发音不标准不敢开口,不敢开口单词不好记,单词记不住阅读理解简直比读天书。整张试卷26个字母全认识,但拿起笔就蒙了。
很多培训机构应用而生,花样繁多,费用不菲。有的孩子泡着也多少有点收益,有的越来越学越没自信,甚至讨厌英语了。
究其原因,可能有趣两字体验不多,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填鸭式教育。
语言学习,听说读写,听多了就会说,说了根据发音规则去认字,会认了去写。
小时候孩子抱在怀里,什么都不懂,就听大人讲话。有一天孩子会喊爸爸妈妈了,从一个词到一个短句,再两句三句,再慢慢到长句。抱着走过街边,看到指认,慢慢地认识的字多了。所以语言学习有个过程,日积月累,不易操之过急。
语言学习需要耐心,也需要一定的环境。
前晚儿子问外婆:“去老家什么时候回来?”
外婆没听懂,儿子又说了一次,外婆好似还没明白。
儿子急了,一句“什么时候落来啦”。外婆恍然大悟。
外婆:“住一夜,后天!”
儿子:“有nei噶”
听到他们的对话,想到这三四年外婆新昌普通话的进步和儿子新昌话的进步,不得不说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儿子原来和我一起时间比较多,语言交流清一色用普通话。他偶尔会夹一两个英语单词,可能跟我工作有一定关系。
直至一年级期末,儿子和同学一起玩,同学全程新昌话,他插不上嘴,不时问我什么意思。同学妈妈让他学新昌话,他说请大家讲普通话。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在跟外婆聊天时偶尔会飙出一两个生硬的新昌话。如今虽不多,但这新昌话的强调非常地道了。
语言学习,如脱离了环境,就如温室里的豆芽,有形但向下扎根不多。以兴趣和需要铺路,创造合适的环境,语言学习则大不同。